-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一)中医病名:郁病
(二)西医病名:广泛性焦虑障碍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 版,2011
年)。
郁病是以性情抑郁,多愁善感,易怒欲哭,心疑恐惧及失眠,胸胁胀闷或痛,咽中如
有异物梗塞等表现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由于七情所伤,或素体虚弱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
心失所养,五脏气机失和,渐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形成的。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年)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
基本特征为泛化且持久的焦虑,不局限于甚至不是主要见于任何特定的外部环境。如
同其他焦虑障碍,占优势的症状高度变异,但主诉常见:总感觉到神经紧张、发抖、肌肉
紧张、出汗、头重脚轻、心悸、头晕、上腹不适。病人常诉及自己或亲人很快会有疾病或
灾祸临头。这一障碍在女性更为多见,并常与应激有关。病程不定,但趋于波动并成为慢
性。
诊断要点:
一次发作中,患者必须在至少数周(通常为6 个月)内大多数时间存在焦虑的原发症
状,这些症状通常应包含以下要素:
(1)恐慌(为将来的不幸烦恼,感到“忐忑不安”,注意困难等);
(2)运动性紧张(坐卧不安、紧张性头痛、颤抖、无法放松);
(3)自主神经活动亢进(头重脚轻、出汗、心动过速或呼吸急促、上腹不适、头晕、
口干等)。
儿童突出的表现可能是经常需要抚慰和一再出现躯体主诉。出现短暂的(一次几天)
其他症状,特别是抑郁,并不排斥广泛性焦虑作为主要诊断,但患者不得完全符合抑郁障
碍、恐怖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强迫障碍的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肝郁化火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苦咽干,脘腹不适,痞塞满闷,胸胁胀痛,
咽中不适,如物梗阻,面红目赤,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痰热扰心证:心烦易怒,紧张不安,痰多呕恶,少寐多梦,头晕头胀,口苦,便秘。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心肾不交证:心烦失眠,心悸,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梦遗,潮热盗汗。舌
红少苔,脉细数。
4.心胆气虚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失眠多梦,易醒,胆怯心悸,气短,易自汗,
倦怠乏力。舌淡或淡红,苔薄白,脉细。
5.心脾两虚证:善思多虑,心悸,胸闷,神疲,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倦怠
乏力,易自汗,纳谷不化,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
三、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化火证
治法:疏肝解郁,泻火安神。
推荐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芍、茯神、白术、香附 、
川芎、远志、合欢皮、磁石、琥珀粉等。
中成药:丹栀逍遥丸、疏肝解郁胶囊等。
2.痰热扰心证
治法:清热化痰,和中安神。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陈皮、香附、清半夏、茯神、枳实、竹茹、白术、
生龙骨、生牡蛎、远志等。
中成药:牛黄清心丸、朱砂安神丸等。
3.心肾不交证
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推荐方药:黄连阿胶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减。黄连、阿胶(烊化)、白芍、黄芩、百合、
生地、龙骨、远志、菖蒲等。
中成药:乌灵胶囊、知柏地黄丸、天王补心丹等。
4.心胆气虚证
治法:益气镇惊,定志安神。
推荐方药:安神定志汤加减。远志、石菖蒲、茯苓、龙齿(先煎)、党参、酸枣仁、
五味子、甘草、淮小麦等。
中成药:安神温胆丸等。
5.心脾两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白术、黄芪、茯神、当归、酸枣仁、龙眼肉、木香、
炙甘草、远志等。
中成药:九味镇心颗粒、乌灵胶囊、柏子养心丸、人参归脾丸等。
(二)针灸治疗
1.体针
主穴:百会、四神聪、神门、内关等。
随症配穴:
肝郁化火证:印堂、太冲、行间、风池、期门。
痰热扰心证:印堂、列缺、天突、丰隆、合谷、足三里。
心肾不交证:心俞、肾俞、照海、神庭、本神、三阴交、太溪。
心胆气虚证:心俞、胆俞、气海、神庭、本神、三阴交。
心脾两虚证:脾俞、胃俞、足三里、心俞、三阴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