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戏剧化装批评(论文资料).doc

清末民初的戏剧化装批评(论文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末民初的戏剧化装批评(论文资料)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文学、艺术、军事或历史”中“戏剧艺术”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7220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清末民初的戏剧化装批评 1 一、戏剧化装的作用和意义 2 二、对旧剧化装的批评 3 三、新剧化装的原则、要求与方法 5 (一)原则、要求 5 (二)方法 6 文2:浅析魔笛的戏剧风格特征 8 一、宗教主义色彩 8 二、意大利正歌剧的色彩 9 三、意大利喜歌剧的色彩 10 四、结语 10 参考文摘引言: 10 原创性声明(模板) 11 文章致谢(模板) 12 正文 清末民初的戏剧化装批评(论文资料) 文1:清末民初的戏剧化装批评 化装是戏剧舞台美术中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重要手段。清末民初的戏剧批评中,有“化装”和“化妆”两种不同称谓,但其含义是基本一致的,即都是指戏剧演出前“对演员的面部器官、须发以及身体裸露部位进行修饰,以达到美化演员仪表、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的艺术手段”。清末民初的戏剧批评不仅从总体上论述了化装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还对传统戏曲和新剧的化装分别进行了探讨。这些理论探讨中,既有尖锐的批判否定,也有积极的改良主张;既有原则性的理论指引,也有具体的方法介绍。 一、戏剧化装的作用和意义 作为舞台美术中的一种造型手段,化装对戏剧演出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扬铎《汉剧丛谈》云:“戏剧现身说法,以化装为主。”就汉剧而言,“其化装之妙,真令观者神往,若真有是事、真有是人也。”可见,化装作为舞台演出特有的艺术成分,能生动地展现剧情、刻画人物,并有效地吸引观众注意力。 冯叔鸾在《啸虹轩剧谈》中论道:“同一人也,而使之倏为士夫,倏为仆役,倏而僧道,倏而杂技百家,且倏而男,倏而女,变化不穷,形状万殊,则惟化装之术能然也。故演剧者必具两大能事,一则研究戏情,变化神气,此精神上之能事也;一则研究化装,变形化态,此物质上之能事也。”作者认为,演员之所以能够塑造不同身份、职业甚至性别的舞台形象,主要得益于化装技术的实施。因此,研究并掌握一定的化装之术,是戏剧演员必备的能力之一。 昔醉的《新剧之三大要素》对化妆的作用和意义论述得更为充分:“化妆之术,视若甚易,而为之极难,苟非研究有素,断难深得其中三昧。夫演剧者之相貌、年龄,不能与剧中人一一相符,貌不凶恶而偏起盗贼,年不老大而恰串龙钟,演来虽极精细,而扮相终嫌不肖。若老生定觅老者来扮,花旦须请佳人串演,如此人材,试从何罗致。无已惟有描摹剧中人之色相,化妆成之。故新剧之精神,全在化妆术,改去庐山面目,化成剧中之人。彼现身红氍毹上者,或艳如西子杨妃,或丑若无盐嫫母,而其本相,初非显分妍媸,惟化妆神手,则美丑立变。苟演者不善化妆,艺术即不得谓之完全。”他认为,演员的表演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化装的辅助,其演出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化装能够遮蔽表演者原来的面貌,产生某种特有的造型效果。在戏剧演出过程中,如果融入化装艺术,则更能充分展示舞台人物的审美价值。 二、对旧剧化装的批评 清末民初的戏剧批评,对俊扮、脸谱、髯口、头部装扮等旧剧化装都有一定论述。然而,剧评家们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看待旧剧化装的态度也有差别。有些剧评家以真实性为标准,对旧剧化装持批判态度,完全否定其价值和意义;有些剧评家虽然也斥责旧剧化装,但由于是出于合乎戏情的考虑,因此,其论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还有些剧评家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客观认识旧剧化装的艺术价值,为促进戏剧艺术的发展而提出积极的改良意见。 冯叔鸾虽然肯定化装对戏剧演出的重要性,但他对旧剧化装却十分反感。在他看来,“化装之在旧剧,拙劣极矣。红脸绿脸,如朱如翠,世决无此皮色;须长过腹,而离腮数寸,世决无此髭髯。”齐如山在《说戏》中也提出,旧戏中“胡子总得耷拉到肚子,这便没道理”。他们之所以用“拙劣”和“没道理”来评价旧剧化装,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是在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标准、“以看新戏之眼光”来衡量旧剧,而没有看到旧剧所特有的性质。传统戏曲中,脸谱的着色、髯口的长短都有一定之规,象征着角色的性格、性情。若以真实性标准去衡量,则必然看不到这种造型艺术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警众辑述的《戏迷丛话》对旦角俊扮提出批评,认为旦角化装“仅用红脂、白粉二物,不论年龄之大小、身分之贵贱,颈部俱属一样者,殊恶劣也。”剑云的《负剑腾云庐剧话》在评价《三娘教子》演出中王春娥的化装时,质疑其“既为贞节之妇,满身素服,守孝孀居,何以又涂脂抹粉,珠翠满头?”认为这是“不合戏情”的,而剧中之老仆“白须及膝,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zbalala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深圳市巴啦啦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FCP2R7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