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docxVIP

初中语文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 一、“之”的用法: 1、代词(可代指人、代指事、代指物) 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杀之以应陈涉。二世杀之。 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例:肉食者谋之。然足下卜之鬼乎?时人莫之许也。 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2、结构助词(的) 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主谓之间,无实际意义(不用翻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4、作宾语倒装标志(后面放前面来读),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小大之狱。 5、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顷之,一狼径去。 6、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到。例:吾欲之南海。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通常都是三人称,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以”的用法: 1、译为:把。例:以头抢地耳。 2、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 3、译为:凭,靠。例:何以战。 4、译为:根据,按照。例:策之不以其道。余船以次俱进。 5、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其境过清。徒以有先生也。 6、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杀之以应陈涉。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以塞忠谏之路也。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作副词,表示时间,通“已”,译为:已经。 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5、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徇蕲以东。(以:表方位)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多种义:“把、拿、用 、因、按照、凭”,连词译为“来”、“以致”,动词译为“以/认为”,用做助词不用译,偶尔通假要分清。 三、“而”的用法: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修饰关系。 ①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而君逆寡人者。 ②表示顺承(顺接、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接着,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与臣而将四矣。挺剑而起。 ③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溪深而鱼肥。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朝而往,暮而归。临溪而渔。计日而待也。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 记忆顺口溜: “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还有假设和修饰;修饰译为“着”和“地”其它均有关联词。 四、“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对象、被动、比较等。 表示时间、地点,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 2、表示时间、地点,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至于今日。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给,和。例:贫余修书一封于妻。燕王欲结于君。欲信大义于天下。 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君幸于赵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便于记忆:卑(被)鄙(比)小人和从给栽倒(到)在找对象(向)上。 五、“其”的用法: 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 2、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其”指:千里马 3、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其中的。后面多接数词。例:其一犬坐于前。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4、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加强语气、委婉语气、商询、反问语气等。译为:一定,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安陵君其许寡人。 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人和物,一般代指三人称,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表示加强译“一定”,婉询译为“恐怕”和“大概”。

文档评论(0)

165****67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300430140001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