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教育惩罚的合理限度(教学资料).docVIP

论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教育惩罚的合理限度(教学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教育惩罚的合理限度(教学资料)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幼儿或小学教育”中“教育管理”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11491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论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教育惩罚的合理限度 2 一、中国教育惩罚的尴尬 2 二、教育惩罚的功能源于其合理性 3 三、有效的教育惩罚有赖于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5 文2:自然的主体性的论文 8 一、“自然的主体性”:主体性的“惊人”的种际突破 8 二、自然的主体性: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新自然主义消解 10 三、自然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存在论根基 14 参考文摘引言: 16 原创性声明(模板) 16 文章致谢(模板) 17 正文 论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教育惩罚的合理限度(教学资料) 文1:论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教育惩罚的合理限度 作者简介:罗静,女,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人在社会关系中存在并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和改造世界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是活动的主体。主体性是人的特性,主体性的发挥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主体性是社会的历史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与实现的。 学生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受教育是学生主体性养成的必要途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是教育的目的本身,又是教育目的达成的关键,一事两面,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激发学生在本阶段的主体性就是养成学生的完备主体性的抓手。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需要丰富多样精湛的教育手段,惩罚是其中的一种。教育惩罚作为一种消极的教育手段,与积极的主体性培养之间不是直接的逻辑对应关系,它着力纠正偏差,对于主体性的培养起着一种别样的保障。特别是基于间接惩罚理论来看,每一个学生(即使是理论意义上最完满的个体)都是在惩罚中成长的,即接受惩罚是完善主体人格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教育惩罚的尴尬 今天中国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教育界对于鼓励、示范等正面强化方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倡导与推行。同时,在信息化条件下,媒体也时常披露教师体罚、辱骂学生等非常态处罚行为,还有学生逆反、离家出走、甚至寻短见等。这些使得“惩罚”被妖魔化,公众闻“惩”色变,学校涉“罚”则难。出现这种局面,从理论上来看,是对于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认识与教育惩罚之间的关系没有科学地把握。换而言之,以某种逻辑看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则是让其自己管理自己,惩罚是对受教育者自主性的侵犯。因而,出现大量“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等绝对化“真知”,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读。从实践上来看,一是由于对于惩罚与体罚的混淆。很多家长、学生甚至教师将“惩罚”与“体罚”等同起来,混淆了两者的区别,使得教育者对有过失的学生不敢惩戒。再者,由于缺少惩罚可操作性的依据,教育者缺乏正确的培训,往往依据个人理解来实施,导致惩罚的偏差。因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要么乱罚伤害学生,要么不罚放纵学生,使得教育结果出现缺陷。 二、教育惩罚的功能源于其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合理性是必然性,也可以理解为合规律性。那么,惩罚这种手段对于教育来说是否是合其规律的呢? 马克思指出“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建构主义心理学也认为事物的感觉刺激(信息)本身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它不仅决定于事物本身,也决定于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换而言之,个体本身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对对象信息的知觉选择。根据主体性理论,由时空的横向维度来看,按照主—客体相关律,受教育者在处理教育内容的时候,由于其现存知识结构、理性能力、非理性力量的缺陷,而不能对教育内容产生应有的理想的反映,甚至表现反常的差异。针对这种缺陷,为了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需要教育者发挥主导性采取与之相适合的方式,来校正这种偏差。 从纵向维度来看,个体主体性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个体从出生到进入社会,其生理与心理成长发展规律决定其主体性呈现由弱到强的过程性。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3种水平、6个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指出儿童的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由他人道德标准到自我选择道德标准的过程。换而言之,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开始就意识到自我的主体性或完全的主体性,其主体性是一个逐渐变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外在环境的影响对主体性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教育是其中之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主体的肯定,表现为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尊重及对其成长过程中差异性的辩证把握,而不能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其在受教育过程中的非主导性对立起来,否则是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zbalala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深圳市巴啦啦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FCP2R7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