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榆林卫的社会职能探析(论文资料)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管理或人力资源”中“企业文化”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13449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2
文1:明代榆林卫的社会职能探析 2
一、榆林卫的概况 2
二、榆林卫的社会经济职能 2
三、榆林卫的文化职能 4
四、结语 7
文2:关于税收社会职能探析 7
一、税收社会职能的提出 8
(一)对税收职能的认识 8
(二)税收社会职能的概念与特征 8
(三)我国调整税收职能的现实性 10
1.调整税收职能是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10
2.调整税收职能是与民生建设相关的保障措施 11
3.调整税收职能是我国税制改革之必然 11
二、税收社会职能的历史演进 12
三、税收社会职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14
(一)理论基础 14
2.税收社会功能应用基础——税收债权债务理论 16
(二)实践基础 17
1.体现税收社会职能的税种设计及制度完善 17
(1)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17
2.体现税收社会职能的分配使用措施 18
四、实现税收社会职能应注意的问题 19
参考文摘引言: 20
原创性声明(模板) 20
文章致谢(模板) 21
正文
明代榆林卫的社会职能探析(论文资料)
文1:明代榆林卫的社会职能探析
一、榆林卫的概况
明初蒙古势力被赶至塞外漠北,榆林尚属“腹里”,榆林地区几乎没有州县行政建制,当时延绥镇驻军绥德卫。明朝中后期,内忧外患加剧,实行固守边塞,扶弱抑强的政策。鞑靼瓦拉二部先后强大游牧部落渡入河套,蒙古并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南侵延绥,明朝北部防线不断收缩,基本收至长城沿线,为了应对河套蒙古军队的频繁入侵,延绥镇在榆林建城由腹里迁移到国防前沿,逐渐演化成国防重镇。
二、榆林卫的社会经济职能
明朝建立后,为减轻政府和百姓的军粮负担,在全国各地军队驻扎之处实行屯田。随着榆林战略地位的逐渐上升,武装力量的急剧壮大,为减轻人民传输军饷的负担,节约国家财政支出。边地垦辟大量耕地、兴修水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榆林卫的屯田主要为军屯,屯地主要集中在中西二路。延绥镇志记载:“榆林卫元额屯地五千七百七十四分,(一分为六顷)内官地七十四分,屯地五千七百分,共地三万六千九百六十顷,零除拨附镇田六十四分为只身百户外,共五千七百分。”外加府谷县屯地四百九十九顷六十二亩,神木县五十一顷。怀远县二百九顷,榆林六千九百九十顷这样榆林卫实际屯地约四万四千六百顷,这里仅指军屯。
屯田多直接引水灌溉农田,水利方面建设记载较少,有记载的有:“明成化巡抚余子俊与纪温于成九年募捐,凿山通渠,兴水利。”为纪念其政绩,榆林曾建有余公祠。此外临近各堡为取水方便,也多开渠,皆溉旁近园田。榆林屯田政策,特别是商屯政策吸引了内地民众开垦荒地,这些人口进入榆林后,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他们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榆林卫管理屯田、兴修水利,使得土地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军队的后勤供给能力的同时,无疑促进了农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
穆宗隆庆五年(1571)三月,俺答汗与明建立了藩属关系,明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名其所居曰归化城(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并在宣大、延宁等地陆续开放马市,建立互市市口与蒙互市,在其影响下各部岁来贡市。西塞以宁,明廷厚以赏赉。
《延绥镇志》记载:“穆宗隆庆五年九月红山互市。”“边市距镇城之北十里许为红山市,又东为神木市,又东为皇甫川市皆属国互市处也。”明在榆林城外设立专供互市的城堡名为红山市,俗称易马城,买卖城。与边墙相接。“正月望后,择日开市,间一日一市”获利颇丰。万历间双方经常发生贸易摩擦,红山市时断时续,为保障红山市顺利进行,延绥巡抚涂宗浚于万历三十五年在镇北台台下修筑款贡城成为官方贸易代表机构,红山市贸易繁荣,成为蒙汉群众集会集市的重要场所。除此之外“镇城及营堡俱有市。”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这使得明朝中期是榆林城镇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580年以后,明蒙关系显著改善,民间交流逐渐放宽。双方贸易人为限制基本废除。蒙汉双方互市商品有缎、绸、布、绢、棉、米、茶、盐、糖、金等,交换蒙古牧民的马、牛、骡、驴、羊皮、皮袄等商品,可以看出当时货物来源十分广泛,榆林已成边塞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
屯田、蒙汉互市贸易利润巨大,吸引许多商贾前来,形成了以陕西榆林绥德人为主的商人活跃于两淮、四川、湖广等地,利用其雄厚的资本,优越的地理条件,从事盐、茶、毛皮贸易获取高额利润。其不失为一个具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