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线粒体与疾病;1857年,瑞士解剖学家及生理学家阿尔伯特·冯·科立克在肌肉细胞中发现了颗粒状结构。
1890年,德国病理学家及组织学家理查德·阿尔特曼将这些颗粒命名为“原生粒”(bioblast)。 ; 1897年,德国科学家卡尔·本达因这些结构时而呈线状时而呈颗粒状,所以用希腊语中“线”和“颗粒”对应的两个词-“mitos”和“chondros” -组成“mitochondrion”来为这种结构命名。
1900年,美国化学家莱昂诺尔·米歇利斯开发出用具有还原性的健那绿染液为线粒体染色的方法,并推断线粒体参与某些氧化反应。
;1904年, Friedrich Meves第一次记录了植物中的线粒体。
英国生物学家大卫·基林在1923年至1933年这十年间对线粒体内的氧化还原链的物质基础进行探索,辨别出反应中的电子载体--细胞色素。
;1931年,奥托.海因里希.瓦尔伯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及作用方式”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7年,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发现了三羧酸循环,于195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1946年,阿尔伯特?克劳德推断负责呼吸链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和呼吸链中的其他酶位于线粒体。
1967年,O‘Brien和Kalf等在大鼠肝脏细胞的线粒体中发现核糖体。
1968年, Nass等通过电镜确认了线粒体DNA(mtDNA)的存在。
1976年,完成酵母线粒体的遗传和物理图谱。 ;数量: 与细胞新陈代谢有关
分布:线粒体一般均匀分布。但有些细胞分布有一定的规律,通常分布在功能旺盛,需能较多的部位。
;线粒体的形态;; ;线粒体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几种模式生物mtDNA的长度;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线粒体DNA的遗传学特点;2. 线粒体基因组所用的遗传密码和通用密码不同。;3. mtDNA为母系遗传。;4. mtDNA的突变率极高。
;5. mtDNA具有阈值效应的特性
;.;线粒体病存在着表型表达的阈值: 当突变型线粒体DNA达到一定的比例时,才会导致异常性状的出现。;6.线粒体DNA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期间都要经过复制分离;mtDNA突变与人类疾病;
线粒体对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很敏感,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可直接造成线粒体功能的异常,因此常被作为细胞病变或损伤最敏感的指标之一,是分子细胞病理学检查的重要依据。;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 diseases,MD)
特点:
1.MD多数由于线粒体DNA改变而引起。
2.MD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
3.MD多为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线粒体病涉及组织;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视神经与视网膜神经元退化,发病较早,表现急性亚急性视力减退,中心视野丧失明显,导致失明。;11778G→A导致编码NADH脱氢酶亚单位4(ND4)中第340位的Arg精→His组,改变ND4空间构型,NADH脱氢酶活性降低,线粒体产能效率下降,视神经细胞提供能量不能长期维持视神经完整结构,导致神经细胞退行性变、死亡。;
11778G→A 90. 9%,3460G→A 1. 8%, 14484T→C 7. 3% 是目前公认的致病性最强的三种原发性突变
11778G→A发病时视力多低于0.1,视力预后也最差;14484T→C发病时视力及视力恢复情况明显好于11778G→A患者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家系;线粒体DNA突变导致的人类疾病;母系遗传、缺乏重组和进化速率高是mtDNA比较特异的遗传特性。因此,其可作为研究人类系统进化、人群迁移历史的一个很有用的遗传标记。
;Nature?325, 31 - 36 (01 January 1987); doi:10.1038/325031a0;谢谢大家!;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