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 3
孟河医派当年到底有多牛?费伯雄:
曾为道光皇帝和林则徐治过病
费伯雄(1800-1879 年),是孟河医派文化的第一代开创者之
一。道光十二年他中秀才,无意为官,专志医药,悬壶济世之后到咸丰年间,其医名已誉播四方。
清道光壬辰十二年,费伯雄为江苏巡抚林则徐治好了痢疾;咸丰十年间曾为钦差大臣左宗棠治过病。1858 年,清军江南督帅向荣在丹阳咯血,派人特来孟河请费伯雄去丹阳,为其治病,费伯雄手到病除,向荣授于费伯雄“费氏神 方”匾额一块。这些情节还曾被后人编入旧京戏《三本铁公鸡》,成了戏段。
后来经林则徐推荐,道光年间,费伯雄曾两度应召入宫治病,先为太后治疗过肺痈,并取得了明显疗效,获道光皇帝赐赏匾额,称其为“是活国手”,后来道光皇帝一度嗓子不能说话,费伯雄又为其治好了“失音症”。
费伯雄的去世也非常神秘。相传,他的八十寿庆,亲友满堂,他连进数十杯酒后,举杯对亲友说:
“盛会难逢,秋风易逝,行将与诸君长别!”当年农历 7 月 16 日那天,他沐浴后,平静地去世。
费伯雄故居现在还在孟河的老街上,建于清末,现仅存一部分了,2004 年进行了修复。
孟河医派陈列馆馆长郭海德说,不管夏季多么炎热,蚊子和苍蝇只在大门口飞来飞去,从不飞入屋内,这可能与房梁上的楠木有关,也可能与屋里的中草药味有关。“太夸张了吧,这么多年了还会有药味?”记者不相信。“真的,要是门窗关上两三天,刚进入屋子内,还是能闻到一股中药味道。”郭海德说。
孟河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程先生告诉我们,去年国庆节期间,费伯雄的重孙费光平曾回过孟河,费光平是上海瑞金医院的医学教授,86 岁了,他手头有费伯雄故居的房契,还是清代的。马培之:
曾为慈禧太后治过病
马培之(1820-1903 年),祖上从明代起,即世代行医。马培之早年曾向费伯雄学过医,所以两家关系比较密切。在看病时只要马培之遇到内科病人,必介绍病家到费伯雄处诊疗;反之,在费伯雄看病时只要碰到外科病人,也必定叫病人去请马培之诊治。后来费、马两家因婚姻成了亲家,马培之的妹妹嫁给了费伯雄之子费应兰,所以两家关系就更加亲密了。
光绪六年的夏天,慈禧太后身染疾病,诏征天下精医术者。马培之经江苏巡抚吴元炳推荐,应诏入京替慈禧皇太后看病,这一年马培之也已经是62 岁的老人了。此时费伯雄已于前一年在孟河去世。
慈禧太后服药后,病势有所好转,但还未能彻底治愈,几个应征为慈禧皇太后治病的中医“朗中”与御医渐渐产生了分歧。马培之用药主甘平,但汪守正却主甘温,有一次马培之主方,以北沙参、石斛、淮山药为主药。等马培之下班以后,汪守正、薛福辰两人改为六君子汤和香附、当归、砂仁、白芍、以甘温为主。他生怕会发生意外之事,遂有向朝廷请退之意。在光绪七年的3 月 26 日终于得到同意。
慈禧太后之病基本治愈后,曾赏赐给马培之“务存精要”匾额,以及御书“福” 字匾各一个。匾额挂在马培之故居的平房大厅中,上世纪80 年代,平房被作为生产队的仓库,居住在仓库里卖豆腐的吴根大在做豆腐时,不小心发生一场大火,被烧毁了。
丁甘仁: 走出孟河,
创办中国第一所中医学校
丁甘仁(1865—1926 年),是马培之的亲传弟子之一,也是孟河医派后期领袖人物。马培之死后,就由他主持马培之的一切医事的日常工作。他逐渐感到孟河这点弹丸之地,交通比较闭塞,对开展传统中医药传承与研究都有较大的制约,他决定走出孟河。经朋友介绍,他在民国初年举家迁至上海发展。初到上海,他在当时的租界赁了 3 间平房,开设诊所。一开始他业务平平,并没有多少病人,他一着急便想出一个主意来决定试试看。他每天雇用几名轿夫, 在轿子前头挂上“丁氏医庐”两盏红色大灯笼,在大街小巷游走,相当于现在的
流动活广告。当地居民看到这位医生一天到晚进进出出,想必他的业务一定是十分繁忙,便逐渐有人上门来请他看病了。
1885 年,上海流行了一种喉痧症,到他诊室看病就医的人满为患,那时沪上医生上千个,唯有丁甘仁的仁济堂重名轻钱,在短时期内他亲手治愈上万 人,在上海滩的名气就更响了。民国十三年,孙中山总统亲颁“博施济众”匾
额,对他嘉勉。
1917 年,丁甘仁会同沪上同道夏应堂、谢利恒等集资办学,在上海滩上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中医专门学校。
巢崇山、巢渭芳
巢崇山(1869—1927 年),祖上是乾隆年间名医巢沛
三。他是费伯雄寄子,也是马培之的学生。起初,巢崇山在家乡孟河行医,后来到上海行医。巢崇山在医术上,擅长内外两科,能以刀针手法治肠痈,以行医广泛而著称沪上。
巢渭芳为孟河巢氏又一位名医,他一生留在孟河行医,也是马培之的弟 子。他与马伯藩(也是马培之的门徒)齐名,擅长内、外、妇、儿各科,治伤寒有特色,也精通应用火针治肠痈和化脓性外科疾病。巢渭芳与丁甘仁为同代人,正是孟河医派对外发展时期。
到清末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