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设计:解读《悯农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悯农(其二)》文本解读 冯延芝 《悯农》简洁生动地反映了农民艰难辛苦的生活,全诗四句,形象完整统一,天衣无缝,水乳交融。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一、场景选取独特 诗的核心思绪是“辛苦”,直接讲出来,没有形象的可感性,于是通过“汗滴”把抽象的思绪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但是这汗珠却不是一般情况下的“汗滴”。诗人选取了一年四季中很有特点,农民最辛苦的一个场景——夏日,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土地都快被烤焦了。而农民却顶着炎炎烈日在田间劳作。而对于春种秋收的场面,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为什么?因为,下日锄禾的场面很有特点,对想象的冲击和召唤的效果比较强大。当然,这并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同样的李绅在写另外一首诗时,就选择了春种秋收的场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里,又把夏日省略了,其对情感的冲击效果也是非常强的,诗中“一粒”和“万颗”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二、语言精致和谐 全诗的关键词是汗“滴”和谷“粒”。这样的用词足见功夫。二者本是不同的东西,一个是液体,一个是固体。诗人却用高明的想象把二者的不同隐藏,使两者的相似性融为一个整体。这样不但完成了表意的功能,而且在句中有联想和呼应。诗语里藏着“汗滴禾下土”的“滴”和“粒粒皆辛苦”的“粒”之间畅通无阻的意蕴之道。“滴”从字面上来看,它表达的是汗滴下落,但又不仅仅只是下落,还隐含着“粒”的意境和联想。 如把 “滴”改为“落”? 从心里来讲,一方面从汗珠到谷粒的联想是大跨度的飞跃,另一方面,“滴”的动作引起的联想是液体的下落。令人容易联想起雨滴水滴等的液体外形,而 “落”的动作则隐含任何物体的外形。所以这种相依、相似、相近的联想构成天衣无缝的效果。第二,“滴”引发的联想是精巧而细微的,而“落”引发的联想可能是庞大和粗重的。第三,“滴”引发的联想是连续的,而“落”引发的联想可是单一性的。这就构成了“汗滴”和“粒粒”之间意蕴联想的高度相似。而“落”则缺乏这样意蕴程度上的高度相似。所以,“滴”和“粒”多重隐性意蕴联想,构成了潜在意蕴的高度和谐。 三、句式形式丰富 第三句中“谁知盘中餐”中为什么是“谁知”。盘中之餐,粒粒皆来自农民辛苦的劳作,明明作者已知,为什么要说“谁知”? 五七言诗在节奏上、显性形象上、隐形意蕴联想上都高度统一了,都统一就未免略显单调。为了印制这种单调,诗人就在句法上做了些调整,因此,前三句都是陈述句,把第四句就改为了疑问句。有了这个“谁知”引起的疑问句式,在统一的陈述语气中就有了一点点变化,韵味就更丰富了,情感的转折和变化也更在有张力了。这语句上的变化,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唐诗的精致、意蕴就在这微妙之处。 四、诗人忧国忧民 生活是艰辛的,尤其是底层的农民,他们辛辛苦苦种一点庄稼,交了苛捐杂税以后,就所剩无几了。但富豪之家却挥金如土,更不用说是农民上交的粮食了。中唐诗人李绅身为翰林学士,不以奢侈为荣,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他内心明白盘中之餐,皆是他们辛勤所得。体现了诗人关系民生,关心农民的情怀。他还写了《悯农(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著。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 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於死地呢?该归咎於坐享其成、对佃农的苛徵税收的地主。“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著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中唐关心民生的诗人还有很多多。如: 《咏田家 / 伤田家》 唐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卖炭翁》 唐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