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会计学
1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推拿知识
概念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乔摩、跷摩。“按摩”最早记载于《素问·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至明代首见“推拿”一词,民间又有“南称推拿,北谓按摩,实则一也。中原之地,各取其首,和而称为推按”之说。 1993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将其正式定名为按摩推拿学。
第1页/共14页
一、推拿的适应症
1.伤科中的各种扭挫伤、关节脱位、腰肌劳损失、胸胁岔气、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漏肩风以及骨折后遗症等。
2.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疾病。
第2页/共14页
二、推拿作用原理
1.疏通经络
2.促进气血运行
3.调整脏腑功能
4.滑利关节
5.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第3页/共14页
三、推拿对人体的影响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二)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三)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四)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五)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六)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七)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八)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九)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十)推拿可以使皮肤美容
第4页/共14页
四、推拿禁忌症
1.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丹毒、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
2.某些急性传染病,如肝炎、肺结核等。
3.各种出血症,如便血、尿血等。
4.烫伤与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等。
5.结核病、肿瘤及脓毒血症等。
6.外伤出血,骨折早期,截肢初期等。
第5页/共14页
五、推拿的注意事项
1.除少数手法如擦、推、掐等法,直接接触患者皮肤操作外,治疗时必须用治疗巾覆盖被治疗的肢体或局部。
2.治疗过程中要操作认真,态度严肃,不能边操作边嬉笑、谈话等。
3.要经常修剪指甲,以免操作时伤及患者皮肤。
4.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患者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防发生意外。
5.孕妇的腰骶部、臀部与腹部等均禁用推拿,女性在经期不宜用或慎用推拿。
6.年老体弱、久病体虚、或极疲劳后,或剧烈运动后,或过饥过饱后以及酒醉之人等,均不宜用或慎用推拿。
7.每次推拿时间,一般在5-30分钟,隔日或每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之间应间隔3-5天。
第6页/共14页
1. 摆动类手法
滚 法、 一指禅推法、 揉法
2. 摩擦类手法
推法、摩法、擦法、抹法、搓法、运法
六、推拿基本手法(一)
第7页/共14页
六、推拿基本手法(二)
3. 挤压类手法
按法 、 点法 、 肘压法 、 拿法 、 捏法 、 捻法(四肢小关节) 、 掐法 、 扯法(拧法、揪法) 、 踩跷法
4. 振动类手法
振法 、 抖法
第8页/共14页
六、推拿基本手法(三)
5. 扣击类手法
拍法 、 击法 、 叩法(轻击为叩)
6. 运动类手法
摇法 、 背法 、 扳法 、 拔伸法
第9页/共14页
七、根据手法作用部位分类
1. 松懈类
—— 指一定的压力作用于软组织的一类手法,基本除了运动关节类手法以外都属于此类。
2. 整复类
—— 是指以一定的技巧力作用于骨关节,并起到矫正关节错缝作用的一类手法。(包括运动关节类手法和部分按法)
第10页/共14页
八、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一)
(一)松懈类手法
1. 持久:手法在应用中能根据治疗的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
2. 有力:手法在应用中必须有一定的力量、力量的大小则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及操作的部位等不同情况而决定。
3. 均匀:手法在应用中要有一定的节律,不可快慢不定,轻重不一。
4. 柔和:手法在应用中既要得气明显,又舒适轻快,变换自如。
5. 深透:手法在应用中必须使气力达到病变部位,起到祛病邪,调机能的作用,即“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第11页/共14页
八、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二)
(二)整复类手法
1. 稳 —安全性方面的要求。
2. 准 —有效性方面的要求。
3. 巧 —施力方面的要求。
4. 快 —发力方面的要求。
第12页/共14页
第13页/共14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