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冯晓霞:不是故事的“故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研制亲历.docx

幼儿园:冯晓霞:不是故事的“故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研制亲历.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冯晓霞:不是故事的“故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研制亲历 按惯常理解,故事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但也可以理解为“旧事”,即已经发生过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我国教育部合作研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事,也可以说是一个“故事”了,因为作为故事结果的《指南》都已经发布(2012年)近10年了。作为《指南》研制工作的参与者,回忆一些往事,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我是2006年2月开始参加由教育部基础司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驻华办事处共同组织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研制工作的。在项目启动会上了解到,研制《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是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为确保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最初始于德、英、美、法等西方发达国家。UNICEF、OECD等国际组织对这些国家研制和实施《标准》的效果进行了评估,肯定了它在提高公众对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科学认识、监控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改进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作、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之后,UNICEF从保护儿童基本的学习权和发展权的目的出发,于2002年开始,启动了一个名为“遍及全球”的项目,希望将这一经验推广至发展中国家,帮助40个国家制定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 2005年7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在上海(由华东师大承办)召开了环太平洋地区20多个国家参加的研讨会,旨在推动该地区的《标准》制定工作。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专家代表辛涛、周欣等参加了这次会议。 其后,教育部决定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研究制定中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姜瑾处长与儿童基金会多次商议,成立了由北师大、华东师大、南京师大、北京大学等高校和中科院心理所的20多位研究人员组成的研制组。研制组相对分为起草组和技术组。起草组主要负责文本起草工作,技术组主要负责《指南》中的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指标的效度检验工作。 在启动会上,儿基会驻华办事处邀请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凯根(Sharon Lynn Kagan)和耶鲁大学教授卜瑞图(Pia Britto)博士对项目的目的、意义、工作方式与程序、基本要求等理论和技术问题作了详尽的说明,并介绍了第一批参与该项目的发展中国家(如巴西、约旦等)的经验教训,为我国提供借鉴。而研制组围绕研制中国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结构框架、撰写原则、工作进程、任务分工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初步的研制方案。 当时的研制方案将《标准》的结构框架分为身体健康与动作、社会性与情绪、认知、语言与交流、艺术与创造、学习品质6个领域,以体现儿童发展为本的观念。研制组也相应分为6个小组。我和北师大的刘馨、首师大的严冷老师负责“健康与动作”领域。社会性与情绪组有陈会昌、王争艳和王莉,认知组有周欣和郭力平、张俊,语言与交流由朱莉琪带领管益杰等,艺术组有肖湘宁、杨立梅、孔起英,学习品质由李季湄带领鄢超云等。之后,各小组按照统一要求,开始了各领域的文本起草工作。各组分别查阅梳理了本领域其他国家《标准》的相关内容和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所负责领域的子领域、标准和年龄指标初稿,并针对标准和指标撰写出支持性策略与活动建议。提交全体会议审核、修改、汇总。经过大组审议、研讨和调整,反反复复的坦诚讨论和争论,形成了文本初稿。 在此期间,研制组就文本的名称、定位的文化适宜性问题进行了多次认真讨论。大家认为,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存在着望子成龙心理的背景下,“标准”非常容易被理解为儿童必须达到的发展水平“标尺”,出现不顾个体差异而驱赶儿童“达标”、给幼儿带来更大压力的情况,因此决定将文件称为《3~6岁早期学习与发展指南》,突出它 “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的“指导”功能。 为了保证《指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制组在2007~2008年间,由辛涛、周欣老师多次制定效度检验的方案,儿童基金会方的协调人陈学锋与周欣、辛涛、李季楣还有我等人赴曼谷参加亚太地区几个国家的指南编制培训交流会。在会上,六个参与国在各家专家主持下,制定并交流各国的“标准”初稿和效度检验的计划,再回国通过大家讨论细致确定落实计划。 我国团队先后对《指南》初稿的“标准和指标”部分进行了严格的效度检验。较大规模的检验有三次, 一次内容效度检验,两次年龄效度检验。内容效度检验的目的是确定所制定指南的内容能够准确地反映我们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期望。在实施中邀请了60位幼教专家,编制了标准化的问题,分别解决题目全面准确反映儿童发展各维度、代表真正的“发展”的实质,又要分出年龄层次的问题。比如“标准和指标是否反映了我们对于儿童的期望与价值?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