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双流中学实验学校 刘瑛
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设计思路
学习这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意在通过“以阅读为手段,以涵咏语言为载体,以学得语感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回归古诗文教学的根本——诵读,一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二读:理解词义,疏通文句;三读:涵咏语言,探究意蕴;四读:读出作者,读出自己;五读:自由朗读,熟读成诵。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理解文本,掌握知识。可注意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经历及其思想入手,理解本诗中的重点句子。那些表现诗词主旨、作者感情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
抓住诗歌中一对反义词:“有”和“无”,探究本诗中的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六、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以诗会友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李白《戏赠郑溧(lì)阳》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白居易 《访陶公旧宅》
指导学生先独自结合书下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尽量要符合原诗的语言风格。
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五、三读:涵咏语言,探究意蕴
(一)、请学生找出诗中的一组反义词?(“有”与“无”)
(二)、思考:诗歌中“有”哪些景物?“无”又指没有什么?
“有”:
1、庐:简陋的房屋。《陋室铭》中的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阐释了“庐”的真意;
2、菊:苏轼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周敦颐的“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高洁的情怀;
3、东篱:陶家庭院东边有一道篱笆,“东篱”在后面的文学作品中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4、南山:即庐山。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写出诗人隐居躬耕,悠闲自得的心情;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景、情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谈出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2)“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
5、山气、日夕: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写出了秋天傍晚的景色;
6、飞鸟:飞鸟翩然而来,既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艺术化身,又是诗人感悟天地的物态天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宁静恬淡。
“无”: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