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文用语怎样才能做到庄重、平实呢?
一、使用书面语言
要使用书面语言,不用或少用口语、俗语。书
面语言是指书面交际使用的语言,它区别于口语。
文字记录口语,逐渐形成比口语精确、严密的书面
语,又称“笔语”、“文字语”。口语是人们口头交
际所使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称。书面语本身即
具有庄重的风格,口语恰恰不具备这一点。比方:
“母亲”一词有很多讲法,包括母、母亲、妈妈、
娘等;“妻子”一词包括有妻、妻子、媳妇、娘儿
们、婆姨、夫人、太太、屋里、内人等; “死亡”
一词中包括死、死亡、逝世、断气、“见阎王”、“上
西天”、“上路”、“一命归西”、“呜呼哀哉”、“命归
黄泉”、“咽了气”等。像上面这些词语,公文可以
选的是非常狭窄的,只能是:“母”、“母亲”、“妻”、
“妻子”、“夫人”、“死亡”、“逝世”等,假假设选
用其他那些词语,由于它们是口语、俗语,违背了
公文用语的基本风格,有失庄重,甚至显得有些
气。
二、使用标准语言
要使用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不使用大多数人无
法弄懂的方言土语及含义模糊不清的社会流行语。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如北方方言的“脑壳”(头)、粤地方言的“马蹄”
(荸荠),湘地方言的“里手”(内行);还有通行于
一个地区的土语,如东北的“老屯”、“头晌”、“一
摸黑”、“乍起根”;天津的 “小玩闹”、“爷们”、“大
铜壶”、“二百五”、“楞子”、“吃二磨”;山东的 “小
刀把”、“丫”;河北的“伙计”;广东的“打的”;
以及近几年流行的一些假设明假设暗、半文半白,
含义模糊的“大腕”等,都不应引入公文。因为它
阻碍公文信息的准确交流,容易引起误解错用,同
时也有损于公文的庄重性。
三、避“虚”就“实”,切忌滥用文学语言
如写某石油公司的一位领导同志坚持深人群
众,深入实际时:“渤海湾的每座钻井台上都留记
着他的脚印,他的胸中装着整个波涛奔腾的渤海
湾。”写某一位模范人物的高尚品格时:“他的风格
之高,高过喜马拉雅山,他的精神之美,美过富春
江。”一份反映公路上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简报,
在谈到事故发生当时情形时写到:“……大客车翻
下公路边的大沟内,如坠万丈深渊……车内鬼哭狼
嚎,滚作一团。”这些都是把文学用语引进公文中
来,故使所表达的事物显得有些虚华欠实,读后不
免给人一种虚夸的感觉。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四、语言实在,言之有物
介绍事物,提出要求,凡可以用具体标准表达
的尽量不使用“猴皮筋”式的语言,以使用语实实
在在,具有可接受性。比方,前几年,我们常听到
因工作需要公费用餐要坚持“四个菜、一个汤”的
标准。这个提法实际上很缺乏可操作性。“四个莱”
是什么菜?是“四素”、“四荤”还是“四鲜”? “一
个汤”是什么汤?是“清汤”、“番茄汤”还是“燕
窝汤”?由于提法缺乏严格的科学性,可大可小、
可长可短、可高可低,所以到后来被少数“嘴馋”
的同志“创造性的发展”为“四个盆、一个缸”。
事实证明,公文在表述事物,特别是提出一个政策
主张时,一定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语言朴素、
语言实在、避“虚”就“实”,让人看得见,摸得
着。
五、少用“特大调”
什么是“特大调”?即公文中一些过分修饰的
词语,它有损公文的庄重与平实的风格。具体说:
一是由“特”字而引起的“特大调”,如公文中常
见“特大盗窃案”、“特大贪污案”、“特大受贿案”、
“特大杀人案”、“特大文艺晚会”、“特大交通肇事”
等。什么是“特大”?至少在《辞海》中查不到。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由于它缺乏明确的界限,内容往往相差很大,像个
橡皮筋,在哪都能套得上,所以用在公文中,显得
不够实际。二是由“最”字引起的“特大调”,如
“最最著名的……”、“这本书在全国最有影响”、
“这是一种最有特效的解决方法”等。“最”字表
示某种属性超过同类的人或事物,把这样的一个字
用在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一个方法、一项措施上显
然有些过分。正确的作法,应当是实事求是,不采
用高耸入云、耸人听闻的手法,该是什么情况就是
什么情况,不是非用不可的修饰词尽量不用。
六、不要“学生腔”
由于过多的渲染和不必要的抒情,致使公文失
去了朴实、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