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聚山水,旁通意蕴——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山水文学统览.docxVIP

群聚山水,旁通意蕴——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山水文学统览.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群聚山水,旁通意蕴——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山水文学统览 。周立新(平阴县实验中学,山东济南250400) 摘要: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山水文学作品进行统览,梳理这类作品发展的基本 脉络,了解它们在审美对象、作品境界和语体特征方面的变化,可以在理清其发展脉络和内 在关系的同时,旁通作品意蕴,了解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传承。 关键词:统编教材山水文学作品发展脉络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选录的古代山水文学作品共有八篇。其中,魏晋时期三篇:《三峡》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唐宋时期四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 天寺夜游》;晚明一篇:《湖心亭看雪》。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呈现出中国古代山水文 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在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中理清它们之间的传承,有助于整体把握这 种文体的特点。 一、审美对象的变化:从“山水”走向“世俗“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人很早就善 于欣赏山水之美。《诗经》中有很多描绘自然风物的诗句,《庄子?知北游》也有云:“山林 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孔子也曾赞同曾点“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的生活情趣。古人的哲思一开始就指向山水,从 中认识自己,忘记自己。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山水之美的欣赏上升为审美的自觉,文人们流连山水之中,用心灵 观察体悟自然风物之美,表现出独到的审美趣味,出现了一批模山范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 文。郦道元的《三峡》、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均是其中的杰出代 表。《三峡》描述的是“自三峡七百里”的景象。郦道元在袁山松《宜都记》和盛弘之《荆 州记》的基础上,以天才的想象力写尽三峡山之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以及不同季节 水的不同景象。《答谢中书书》则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领起,宏观与微观结合,将“山 川”纳入审美。《与朱元思书》则把“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作为审美对象。 到唐宋时期,山水虽然还是士人的审美对象,但这种审美已不仅仅是针对山水本身,还 承担了载“道”的功能。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不管是柳宗元《小石潭记》里政治理想受挫的 失落,还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抑或是欧 阳修《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的自我陶醉,以及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闲”而不愿 “闲”的深层意蕴,都是个人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在山水中的审美寄寓。 晚明时期,商业文化的发展给了士人阶层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出现了徐渭、李贽等一批 以“童心” “性灵”为旗的觉醒士人。他们强调心灵的自由,强调世俗生活的享受,以“艺 术”来经营生活,“月明风清”式的生活是他们所崇尚的。“人无癖不可交” “只可与雅者 言,难以为俗人道者哉”的思想,逐渐成为明代士人的生活美学信仰,张岱则是其中的典型 代表。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著作将审美触角延伸至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因 其经历国破家亡之痛,在对世俗生活的追叙中,还多了层历史的厚重感。《湖心亭看雪》勾 勒西湖雪景,记叙雪中奇遇与其他山水文学有很大不同,“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答非所问的话语,使故国之思渗透在对人、事的追叙之中。换句话说,是在山水之中融入世 俗的生活内容,这是对魏晋以来山水文学的丰富和发展使山水文学开始充溢浓郁的人间烟火 气息。 二、作品境界的变化:从“物镜” “心、境”走向“意境” 统编教材山水文学作品的选文,也基本体现了这个发展脉络。除了审美对象的渐变之外, 魏晋、唐宋、明清三个时期的时代文化氛围及士人的精神追求不同,导致他们对山水的态度 也不同,反映在文章中,就是山水文学作品审美境界的不同。 《与朱元思书》开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天地一片明净, 因着山水之美,自我也生出“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种对远离 俗务的纯净向往。《答谢中书书》中,无论是四季的景色更迭还是晨昏的变化,也都传达出 一种蓬勃的生命气息,高山石壁、青林翠竹、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如一幅山水画面呈现在 我们面前,作者与读者一起发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慨叹。《三峡》则是 先写概貌,再分述;先写山,再写水,突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统观这三篇山水 文章,我们不难发现,魏晋士人大都以“欣赏”的态度面对山水,他们描述的是“心对之 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镜”。在对美景的欣赏中,只有情感的自然流露,无论是“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还是“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 忘反”的自述心志,作者都只是景物的欣赏者和自然之美的传递者。正如袁山松在《宜都记》 中提出的:“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自然山水和魏晋士人在心灵上达到了契合, 陶醉在山水中,得到审美的满足,这正是魏晋名士追求的精

文档评论(0)

189****603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12235243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