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必须”的功能扩展及其演变机制
摘要汉语中“必须”具有多功能性。文章从其历时发展的角度考察“必须”的功能扩展及其演变机制。“必须”的演变依次经历了短语结构向能愿动词、能愿动词向副词及肯定性应答标记的转变。在表达功用上,“必须”包含行域表叙述,知域表情态,言域表条件、建议的功能。副词“必须”在篇章中具有衔接功能。口语中“必须”还可独立充当肯定性话语应答标记。“必须”的演变过程受到主观化及语境吸收等机制的影响。
关键词“必须”关联化应答标记机制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必须”的词性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副词(吕叔湘1999;郭锐2002;袁毓林等2009),有学者认为是能愿动词(孙德金1996;李宗江等2011;杨才英等2016)。造成分歧的一部分原因是汉语中能愿动词和副词不好区分。二者都可放在谓词前边形成一个谓词性结构,并且二者都不能放在名词性前边形成一个体词性结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解释为副词[1],一是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的必要,意思为“一定要”,二是用来加强命令语气。副词一般不受“不”和“没”的否定,但是“必须”可以受“不”的修饰构成“不必须”,偶尔也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表1是我们从语料库中统计的搭配情况[2]:
从表1可以看出,“必须”可以受程度副词及否定副词“不”的修饰,汉语史上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更常见,且“必须”还可以进入“可以而且必须发展”这样的联合结构(卢甲文1984)。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的“必须”具有充当能愿动词表达情态的功能,但当情态义消失时又走向了演变为评注性副词的道路。“必须”能愿动词的用法是在其演变过程中的残留,也就是其“语义俯瞰”[3]的结果。
能愿动词表达的是一种与经验意义相对的情态意义,是句子中命题以外的成分或修饰成分。根据彭利贞(2007)125,“必须”属于单义道义情态动词。道义情态表示说话人对句子主语实施某一动作施加主观的影响或指令,表达说话人对事件成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观点或态度,涉及许可与必要等概念[4]。基于此“必须”的道义情态义可概括为“[+判断][+义务][+推论][+强调]”等语义特征,说话人通过能愿动词“必须”表达出渴望事件成真的强烈语气。例如:
(1)可是无论如何,这种败类必须铲除,必须毁掉。(冯德英《苦菜花》)
除此之外,“必须”还可以用在动词或句子之前,表示“一定、必定”的意思,具有条件义和建议义。例如:
(2)一个人必须自己是个人物,才会感觉到一种伟大人格而且尊敬它。(《人民日报
赵元任先生(1996)指出,“助动词跟动词之间,就不能插进任何体词”。例(2)中,“必须”后面紧跟vp结构,不可能是能愿动词,说明“必须”逐渐演变为副词,其作用是连接小句,起到篇章衔接功能,逻辑上表达一种强制性的必要条件,相当于“只有”。“必须”呈现出的多功能性是其在具体语境下不断演变的结果,本文着重探究“必须”的演变历程,寻求其功能扩展的机制和动因。
二、“必须”的演化历程
“必须”作为一个合成词是由“必”和“须”凝固而成的,有必要分别考察一下“必”和“须”的演变轨迹。
(一)“必”的演化历程
“必”,《说文解字》中释为“从八,从弋。分极也”,本义为“区分的标准”。演变为动词之后有“一定要(是)、必定”的意思,表示判别事理。如:
(3)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韩非子·内储说》)
“必”后的宾语为vp结构时,“必”的动词义逐渐减弱,语义中心地位由“必”让位于vp,“必”辅助表达句义。例如: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5)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此时的“必”有“必然、必定、一定”的意思,起到修饰谓词辅助表达句义的作用,具有推断、强调的情态义,由动词演变为了能愿动词。这种演变在上古时期已经完成。
(二)“须”的演化历程
“须”在《说文解字》中释为“面毛也。从頁从彡”,本义是指胡须。有时写作“鬚”。后泛指动、植物身上像须的东西。例如:
(6)若得其兽,则献其皮革、齿、须备。《周礼·冥氏》
又《说文解字》:“:待也,从立,须声。”段玉裁注“依《韵会》而补‘立而’二字。今字多作‘需’,作‘须’,而‘’废矣。《雨部》曰‘需,也。’遇雨不进止也。引《易》云上于天,需。需与音义皆同。须者,之假借”。由此看来,“需”和“须”同源,它的基本含义大体是指在劳动、运作过程中遇雨就停下来,等待雨过而后再劳作。“立待”是应付遇雨才采取的必要措施。“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