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国物证鉴定,哪出错了?
实际上,这并不算是新颖事了,因为这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FBI和各州警方。而这一切,又是如何造成的呢?罗卡定律此次涉及的鉴定错误,据CBS报道,主要集中在毛发和纤维鉴定上,而不涉及传统的指纹鉴定,和时下被各国司法机关广泛推崇的DNA鉴定。纤维鉴定的根本原理,就是“两物接触,必有交换〞:在某人到达案发现场、施行犯罪的过程中,他身上的一些细小的物质〔比方头发、体毛、衣服的纤维等等〕,不知不觉中就可能遗留在现场和受害人身上;同时,现场和受害人身上的一些细小物质〔头发、体毛、血迹、草籽、泥土、油漆等等〕,也会附着到凶手的身上,就像我们平时说的“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罗卡定律〞的简单表述,它被视为法证科学的公理和基石;一旦鉴定证明被告人和案发现场、环境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物质交换,又没有其他的合理解释的话,就会成为有力证据――假如你没有犯罪,案发时你为什么会到过现场?又为什么会和受害人有过接触?哪怕没有直接证据,这些纤维证据往往也能说服陪审团而给被告人定罪,比方著名的“I-5号公路绞杀者〞案,关键证据就是纤维鉴定〔包括尸体手腕上的尼龙绳上带有的真菌类型、尸体上的猫毛、被告人汽车坐垫上的纤维等鉴定结论〕。因此,在DNA比对技术尚未普及开来之前,纤维鉴定是美国司法机关打击犯罪的一个重要武器,在相当多的案件中大放异彩。然而,这里就有一个隐含的前提:鉴定结论本身是靠谱的。假如鉴定得到的是错误的、虚假的结论,那么非但不能打击犯罪,反而会造成“铁证如山〞的冤假错案,给当事人带来可怕的灾难,也让法律蒙羞。错了哪些?尽管本次的复查主要针对纤维/毛发鉴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鉴定方式就是固假设金汤的。实际上,从公开的案例来看,类似错误并不罕见。比方,美国马萨诸塞州警方在波士顿设立了一个犯罪学实验室工作,化验员安妮?杜可汗自2022年起就在其中工作,负责对物证是否属于违禁药物〔毒品〕进展鉴定。然而,2022年一个偶尔的时机,实验室管理人员发现她经手的95个鉴定样品上没有按规定贴好标签,随即进展检查,结果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在这几年时间里,她做出了许多虚假的鉴定结论,有时候还会主动污染样品,把可卡因加到不含可卡因的样品中去,让复检的同事看不出问题来。粗略算起来,她经手的毒品鉴定大概涉及3,4万千个案件……很显然,有许多无辜的嫌疑人因为她的虚假鉴定而坐牢。而她这么做的唯一理由就是:偷懒!而弹道鉴定,那么是鉴别某一颗子弹是不是从某一支特定的枪里发射的,自然也是人命关天的大事。2022年,底特律警方宣布,暂时关闭了他们的犯罪学实验室,因为经过抽查,在该实验室出具的大约200件弹道鉴定结论中,至少有10%的鉴定存在错误。无独有偶,化学检测也可能出错。2022年,美国著名演员布莱特妮?墨菲猝死在自家浴室里,负责物证检测的加州克莱森公司就公布说,他们发现,死者墨菲的头发里,重金属含量超出正常值10倍!一时间,媒体纷纷报道此事,事情似乎导向了她是被人害死的可能。然而,很快就有人指出,那不过是因为染发而已――对于经常染发的女性而言,这种超标现象非常普遍。最终,墨菲被确定为长期服用精神药物而导致的心源性猝死,这家公司的乌龙也成为坊间笑谈。那么,DNA鉴定,应该是绝对不会出错的吧?理论上说,DNA比对有现代生物科技作为后盾,是一种高度专一、高度准确的检测方式。不幸的是,DNA鉴定有时候也会出错。2002年,拉斯维加斯检察官办公室宣布,对一位名叫拉萨罗?索托卢森的男子撤销所有指控,无罪释放并郑重抱歉――他本来被控犯下了多项性侵的罪名,而且证据确凿;但警方后来发现,这是一个愚蠢的错误,只是因为犯罪学实验室在检测时弄混了标签,放走了真正的罪犯,却把无辜的索托卢森给抓了。尽管他没有被定罪,却已经被羁押了一年多时间,身心受到严重损害。检方还表示,可能有多达270个样本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们已经准备彻查此事,必要时重新审理相关案件。为何出错?看到这么多的乌龙事件,想来很多读者就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会出这些错误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鉴定过程缺乏有效的监视。以杜可汗为例,她在案发之前就出现了许多奇怪的征兆:她每月能做500个样品的鉴定,超过同事5倍还多,但却很少看到她坐在检测仪器前工作;即使她常常出庭作证,也丝毫没有影响她鉴定的神奇效率;她的原始数据记得一塌糊涂……而这些异常居然都被她的上级无视了。尽管该实验室有内控标准,但显然并未发挥作用。另一个原因,那么可能是鉴定机构很难做到真正的中立。美国各州的犯罪学实验室,很多都是隶属于当地警方的,而警方当然是希望自己的指控可以获得物证强有力的支撑的,自然不会去主动质疑鉴定结论的真实性、可靠性。还有一个附带的因素,就是欧美各国法律中普遍存在的“辩诉交易〞制度。该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