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改革探索.docxVIP

智能时代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改革探索.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智能时代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改革探索   摘要: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是新时代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在智能时代的各学科人才培养中,培养学生具备深厚的计算思维和计算机问题求解能力十分重要。对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面向学科交叉融合的计算机通识教育“1+n”课程体系设计方案,以及开放实验室建设与产教融合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智能时代;学科交叉融合;计算机通识教育;计算思维;开放实验室;产教融合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年来,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数字化进程加快,人类正在向智能时代迈进。在智能时代,计算技术已成为推动科技发展最具创新活力的手段,各学科与计算的结合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计算机学科知识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提升。   作为各学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通识教育(公共教学)也必须不断改革课程内容,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深入研究各学科对领域问题数字化及计算需求,设计科学、实用和前瞻性的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自20世紀40年代开始,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微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年来,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各国纷纷制定国家战略,2013年4月,德国提出《德国工业4.0战略》;2015年5月,我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美国、英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也陆续发布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其目标就是要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科技和教育总是紧密相关的,为配合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形成了“复旦共识”,拉开了我国高校新一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序幕。   新工科建设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2018年5月24日,“2018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为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标志着为适应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新一轮全面改革已经开始。   不管是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还是新文科,所谓“新”,就是要建立新的学科专业或对传统学科专业进行改革和重构,重构教学内容,做到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产教结合,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迎接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人才保证。   二、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发展及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我国的计算机通识教育或称计算机公共教学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随着微型计算机(个人电脑)的出现,计算机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应用日益广泛,人们迫切需要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技能。在高校,面向计算机操作和应用以及计算机编程的计算机公共课程开始出现。   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发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教高〔1997〕155号),简称“155号文”,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教育部正式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列为高校重要的必修课,确立了计算机公共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1]。   进入2000年,计算机公共教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已经非常普及,成为像高等数学、大学外语一样的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公共教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4个领域×3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总体框架和“1+x”的课程设置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2]。   虽然,在“白皮书”中提出了从计算机公共教学三个层次到“1+x”课程的过渡路径,但是由于高校师资等种种原因,以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为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依然是主流,这种“计算机工具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需要,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3]。   2010年11月5日—7日,第六届全国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在山东济南举行,时任教育部高等学校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十余年的软件行业耕耘,可承接各类需求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