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汉字中蕴含的农耕文化
摘要:在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社会中,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汉字能充分体现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本文将分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和农业相关的典型文字,以这些文字的甲骨文、金文或小篆字形为主要依据,探求这些文字所储存的农耕文化信息。
关键词:汉字;农耕文化;字形;本义
一、农耕工具
我国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了便于耕种的工具。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商周时期耒耜的出现再到春秋战国铁农具日益普遍,牛耕的出现,都体现着农耕方式的进步。
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经营方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焚烧的树林用作肥料,“焚”字便油然而生。焚,甲骨文字形为“”,从其形体上可以看出,上面是一片杂草,下面是熊熊大火,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古人为垦地耕作而引火烧毁荒草野林。
“耒”,金文字形为“”,从其形体上可以看出,它是一种带有两个杈的木棒,类似犁头,用手握住木棒可以松土。仔细分析发现,“耒”字作为形声字,可以分析为从丿从未,未声。而“未”的原义为“柔枝嫩叶”,“丿”为“不”的意思,二字组合起来表示“不柔嫩的树枝”。因此用坚韧的树枝铲土,可以达到松土的效果。这便是商周时期大规模使用的农耕工具。
二、农业思想
古人根据四季的特征与节奏,总结出顺其自然的农耕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甲骨文字形为“”,是由上方两侧的“林”形、左下方的“日”以及中间的“屯”组成,本义为严冬之后,风和日暖,使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古人发现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冬季,阳光回归、大地升温的春天是地里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的最好季节。
“夏”,甲骨文字形为“”,由左边像赤着脚的人和右边的尖嘴锄具构成。本义为手持刀,脚踩耒,观测天象,是农忙的季节。因此,“夏”表现了古人手链忙碌,农耕劳作的样子,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季节。
“秋”,甲骨文字形为“”,像一只蟋蟀,本义是天气转凉,蟋蟀鸣叫的季节。这样的本义似乎和农耕没有必然的联系,但“秋”的字形经过一系列演变,至小篆时为“”,左边为“火”,右边为“禾”,指谷物成熟到像火一样红。《说文解字》中记载,“秋,禾穀孰也”,意为收货的季节,表示古人将在秋天收割庄稼。
“冬”,甲骨文字形为“”,像在记事的绳子两端打结,由于“冬”是“终”的本字,因此“冬”的本义是结束一个结绳记事的主题。《说文解字》中对冬的解释为“冬,四时尽也”,是年终的季节。古人们意识到这是最冷的季节,会结冰,不适宜劳作,因此会将粮食等物品储藏起来已备过冬。
三、农事节日习俗
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反映。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古人认为龙是吉祥之物的原因要从龙的字形上分析,“龙”的甲骨文字形为“”,是“辛”和“虹”的组合。“辛”是施刑,惩罚罪人之义,“虹”是远古先民对彩虹现象的推测与想象,将其比喻成张开大口饮水的飞天神兽。因此,龙的字形就表示它是像虹一样的神兽,代表神的权威行刑杀伐,张着大口在天地间怒吼横行,吞噬一切有罪之人。经过一系列字形的变化与意义的引申,龙就代表能飞天、能行地、集合祥瑞的完美神兽。因此古人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又因农历二月二正处在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既是个庄稼需要用水,又能有降雨的時期,所以人们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以求一年吉祥丰收。
四、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汉字里也有许多关于农作物的文字。这些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作物的多种多样,同时也表现了古人对饮食的重视。
“禾”,甲骨文字形为“”,左边的“木”形代表植物,上面的字形是植物末梢上下垂的穗子,这个字本义为结穗的谷类作物的总称。《诗经》中“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里的“禾”就是本义,代表庄稼植物的总称。
“秧”,小篆形体为“”,是由“禾”形与“央”形构成,本义为在田地中央地带培育的庄稼幼苗。《说文解字》也记载了“秧,禾若秧穰也。”古人在田地中心地带培育幼苗,是为方便日后取面栽种。
综合分析以上两个字,发现这两个字的共同点是都含有“禾”部,都含有“谷物”的意思。经过研究发现,《说文解字》中与“禾”部相关的汉字,大部分都具有谷物之义。
“粥”是“鬻”的异体字。“鬻”的金文字形为“”,是由上面的“米”形和下面的“鬲”形构成,“鬲”是用来煮东西的三角锅,那“鬻”就表示将稻米放入三足的锅中烧煮。“粥”是“鬻”小篆字形省去“鬲”形成的,本义为把稻米放入锅里煮成稀饭。可见,我们现在喝粥的形式已延续几千年了,是对古人习惯的继承。
上述的汉字所透露出的成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