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修辞手法(教学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潮随暗浪雪山倾, 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 巷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晚, 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 碧峰千点数鸥轻。 题金山寺 苏轼 试着倒读 十四、通感:五官功能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修辞系列讲座之双关 定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同音和多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分类: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修辞系列讲座之双关 例句: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金圣叹 (莲→怜) (梨→离) 修辞系列讲座之双关 例句: 实不相瞒,菊花的名气是吹出来的. ——菊花牌电扇的广告语 小时候,儿子常缠着父亲比个子,还想着,总有一天会超过父亲的。终于,在不断的比高中,儿子长大了,如愿地超过了父亲。儿子不再想和父亲比高了,他已觉得没有必要,然而父亲却开始缠着儿子不放了,老是要比高。可父亲的背早已驼得不像样子。初时,儿子有些不耐烦,可是渐渐地,儿子读懂了父亲的心思:父亲和自己比个子是假的,他是想以自己的“矮”来衬托儿子的“高”,只要能看见儿子长成参天大树,即使化为一片枯叶、一滩黄泥,父亲也愿意!“爸,别比了……好吗?您的个子是弓,儿的个子是弦,弓总比弦长啊!” 平实的句子:刮风了,下雨了。 修辞的句子:太阳公公被风沙吹迷了眼睛,他流泪了。 比较 改写 大家都说他太小心眼了,什么都斤斤计较。 大家都说他的心只有针眼那么大,芝麻豆之类的小事都斤斤计较。 常见修辞手法辨析 修辞就是对语言的加工提炼。《考试大纲》要求的“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其内涵色不仅限于大对修辞方法的辨析、理解,它注重的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所以在这一部分知识介绍中,我们着重强调的是使用各种修辞格应注意的问题及区别容易混洧的修辞的方法。 1、注意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如“这栋房子就像是楼房”就不是比喻;二是本体和喻全之间必须有相似点。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应看它是否具备这两个条件,不能只看有没有比喻词。 虽有比喻词,但却不是比喻: ①同类事物的比较。例如:他长得很像他的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远远的看见一座椭圆形的建筑,像是体育馆。 ③表示想象。例如: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仿佛一下子成了一名威武的成关武士。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 2.注意暗喻的几种变体 暗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常见的比喻词有“是”成了“变成”等。以下情况也属于暗喻: ①本体和喻体属并列关系。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②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如:这里是花的海洋。 ③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如:书籍——人类的朋友。北京——祖国的心脏。 常见修辞手法 一、比喻(即“打比方”):用一种事物或情境去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比喻 1明喻(甲像乙) 例:共产党像太阳。 2暗喻(甲是乙) 例: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 3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 ??? 例:在稿纸上踩出了几朵小梅花。(喻猫爪子印) 比喻的运用 (一)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如: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二)用来说明事理。运用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 如:(文章)全做不行,但不做,却又不行 。用一段大树和四枝小树做一只凳,在现在,未免太毛糙,总得刨光它一下才好。但如全体雕花,中间挖空,却又坐不下来,也不成其为凳子了。 (1)他艰难地爬了起来,然后又掸去衣服上的尘土。 1、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然后又掸去衣服上的尘土。 (2)会场乱哄哄的,可余冰一来,很快就安静下来。 2、乱哄哄的会场,像是一块揉皱了的绸子,给余冰的手一抹,现在又恢复到原来平整的样子。 运用原则 要贴切 注意创新 要通俗、形象 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 判断下列比喻是否恰当 :(1)明净的未名湖犹如一面照妖镜。 (2)红的、绿的、黄的,像黑夜中猫头鹰的眼睛。 (3)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严密,

文档评论(0)

zhang17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