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景观地理赏析》教学课件17.pptVIP

《中国旅游景观地理赏析》教学课件17.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七章 喷珠吐玉,琼浆灵韵 —— 泉景观地理 【景观概述】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涌出地面的自然景观,同时泉作为水源有着重要意义,许多河流和湖泊水源自于泉,因此泉有“河源”之称。 【景观概述】 泉不仅为人们提供理想的水源,而且有造景、育景、美化大地的独特功能,有疗养、疗疾的医学价值,是重要的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 泉的种类丰富,由于出露形态、流量、温度、化学成分的不同,泉水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医疗、品茗、酿造、饮用、热能、动力等。 【景观概述】 根据泉水的不同特性,可以将泉水分为许许多多不同的类型。大体上来说,可以按照泉水的运动、化学性质进行如下的分类: ★按泉水的成分——矿泉与淡泉 ★按泉水的流出方式——喷泉与涌泉 ★按泉水的温度——温泉与冷泉 【地理分布】 中国幅员辽阔,无论山间、平地,到处都有泉眼,约略估计总数在10万眼以上,是世界上泉水最多的国家之一。 按行政区划统计,除了上海和天津两市无温泉出露,全国现有温泉2200处, 【地理分布】 中国温泉地理分布呈明显的地域性或分带的特点,不论从其数量、密度和放热量,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的粤、闽、台三省和西南滇、藏两省,这些省区占全国温泉的一半以上,水热活动也最为强烈,是沸接洽、沸喷泉、间歇喷泉和水热爆炸等高温热显示的集中区。台湾是中国温泉平均密度最大的地区。西藏和云南两省区是中国温泉总数最多的两个省区。此外,四川盆地及渝、陕、鄂、赣、浙、冀、黑龙江等省区的温泉也相对较多。西北地区泉稀少,华北、东北地区除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外,泉也不多,水热活动也不强烈。滇东南、黔南和桂西之间的地区基本上为温泉空白区,这是该区岩溶地下水十分活跃所致。 【地理分布】 冷泉与温泉一样,泉水清澈、晶莹、源源不息,功用很多,具体包括机械刺激作用、温度剌激作用、物理作用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活化细胞,增强肝脏解毒能力,提高免疫力。 【地学成因】 泉是地下水的出露点,地下水流动过程中在适宜的地形地质条件下遇到能通经地面的通道,便会浸露出地面。泉的形成条件必须是有较为充分的地下水和一定的流动通道,所以说,地下水遍布各地,但其出露的规模却有限。泉水的形成与地表地形和地下岩层的岩性和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与地层、地质构造、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有密切关系。 【地学成因】 泉按水力性质可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上升泉由承压水补给。所谓承压水就是指夹在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顾名思义,承压水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当这些承受了很大压力的地下水流经上层隔水层的裂隙时,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冲出地表,出露为泉。上升泉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泉水从地下向上涌冒,翻水花,冒气泡。 【地学成因】 【地学成因】 下降泉就是由潜水含水层补给的泉。所谓潜水就是处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压力较小,潜水的水面会随着来水量这种地下水而变动。这就是说,这种类型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浅,在降雨时,水很快就汇集到地下水中。这种泉水的流量、温度都是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其特点是:雨多泉大,天旱泉涸。叫它下降泉就是因为这种地下泉从泉口自由流出或慢慢地溢出地表,没有多大的压力,水在泉池里很平静,不出现冒水泡和气泡现象。在压力作用下上升泉由地下冒出,有时可喷涌高出泉口数十厘米至数百米;下降泉由潜水补给,一般从侧向流出。 【地学成因】 按地学成因,泉可分为侵蚀泉、堤泉、溢出泉、断层泉和岩溶泉。 ★侵蚀泉 主要是由于河流不断地向下切割、冲刷和侵蚀,当侵蚀到含水层时,地下水流出地表而形成侵蚀泉。这种泉多分布于河流的两岸地带。 【地学成因】 ★接触泉 当地形被切割到含水层下的隔水层时,地下水向前流动受到阻挡,被迫从隔水层和含水层接触处流出地表,往往在接触带上能见到泉群,这类泉称为接触下降泉。 【地学成因】 ★接触泉 在岩脉或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常因冷凝收缩而产生隙缝,地下水沿这类接触带上升成泉,称接触上升泉。侵蚀下降泉与接触下降泉两者的区别,只是侵蚀的深浅程度不同,侵蚀泉侵蚀底界仍在含水层内,而接触泉要深切到含水层下的隔水层。 【地学成因】 ★断层泉 当承压含水层受断层影响被切割错开,地下水沿断层上升,在地面高程低于承压水位处涌溢地表,形成断层泉,它常沿断层呈带状分布。中国大多数温泉都与断层有关。 【地学成因】 ★裂隙溢出泉 在山前平原地区,地层的含水层在由前出露或含水层沿某些山前的地层裂隙岀露流出,这种泉即为溢出泉。在向斜构造核部,由于两翼含水层地势高,在核部地区,地下水可沿某些节理或裂隙溢岀,也是溢出泉。溢流泉在泉口附近水流有时表现为冒涌上升运动,洪积扇溢出带的泉即属于此类。 【地学成因】 ★岩

文档评论(0)

allen7349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副教授持证人

知识共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1月14日上传了副教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