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商人悲惨命运的写真
      贾客词
      刘驾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刘驾(约867年前后在世)字司南,江东人,官至国子博士。其诗敢于抨击统治阶级的腐化昏庸,能够反映民间疾苦。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
      诗题中的贾客即商人。这首古诗叙写贾客的悲惨遭际,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唐朝中晚期的社会经济的凋敝的悲哀和伤感。
      开头两句“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是说,天还没有亮,商人就起床了,却还觉得此时出发已经来不及了。三、四句“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是说,高山上有条捷径,商人以前常走这条路,从没有出现过差错,虽然此时天还没有亮,但是商人还是认为这条路不会发生意外。
      诗的第一段,通过“起”“言”“行”等动作,写商人为了牟利,天不亮就起来赶路。从“暗行”照应“灯下起”,口口声声“发已迟”到“终不疑”,都可看出诗人炼句是颇费斟酌的。
      五、六句“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是说,这一次他却遇到了劫匪,他们埋伏在路旁,商人经过时,他们一拥而上。七、八句“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是说,商人惨遭横祸,钱财散尽,空落落的袋子遗弃在路旁。
      第二段承接上面,写商人“暗行”引出的后果“猛兽来相追”,既写出寇盗的凶残,又自然地引出商人的可悲下场。这里不写商人性命如何,却只说了钱财被抢光。其实写钱就是侧面写人,而且是更深刻地刻画了人。
      九、十句“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是说,商人辛苦多年,在扬州置下了大宅,谁想路遇劫匪,竟葬身荒野。末两句“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是说,他的妻子此时不知祸事已经发生,正对着镜子细细整理容妆,等待他的归来。
      最后一段诗人运用了点睛之笔:“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古人认为客死异乡是很可悲的,一般只有穷困潦倒的人才会遭到不幸。“扬州”是当时极为繁华的大城市,死者家住扬州,有朱门大宅,竟落到如此下場,就令人惊愕了。仅此二句,已经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了。谁料诗人笔锋一转,出语惊人:“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这一方尸骨已抛弃在荒山僻野,那一方尚对着镜子梳妆打扮,等待商人归来。“当此日”三字把两种相反的现象连接到一起形成对照,就更显得商人的下场可悲可叹,少妇的命运可悲可怜。诗人这种抒发感想的方法很特别,值得借鉴,这远比直来直去地发一番议论更要震撼人心。这四句诗仿佛是在讲客观事实,并不带丝毫主观色彩。诗人通过几个很妥帖的意象来表现,以唤起读者进一步的思索和联想。这种技巧,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
      从表现手法来看,这首诗纯用赋法,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一幅幅场景,而将情感和哲理融会其中,这种表现手法很像电影的“蒙太奇”。诗的前八句将夜起、赶路、遭劫三个场景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简要概括了事件的全过程,画面是连贯的,是承续的手法;而其中的“寇盗伏其路”与“猛兽来相追”,“金玉四散去”与“空囊委路岐”则是画面的并置。写完商人遭劫的场景之后,诗人突然将场景跳转到千里以外的扬州大宅,将高山岐路的白骨与扬州大宅里对镜弄花枝的少妇并置,以强烈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将人生的悲剧写得沉痛至极,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而且,这样的描写还给人以很大的遐想空间:今后,少妇如何面对丈夫不归的现实?如何忍受常年守着大宅空房的孤独寂寞?生活失去依靠以后的少妇命运将会如何?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