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者的出现和方法演变.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影作者的出现和方法演变   “作者论”是世界电影史上最被人所重视的电影观念之一,具有天生的浪漫主义性质。在法国出现后,它迅速传播到英国和美国,由最初的个人崇拜发展为民族主义,后来又遭遇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有效的电影批评理论,尽管经历了很多非议,但也在电影世界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电影作者论的出现   “作者论”是法国历史学家在1920年提出的,他们认为一個电影导演应该肩负着一部电影在形式、风格和意义上的核心责任。让·爱泼斯坦在《电影与现代文学》中第一次提到电影导演同样也是作者,提出电影风格的形成和导演是密不可分的。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1943年指出:“电影的价值来自作者,信赖导演比信赖主演可靠得多。”电影导演就像文学作品的作者那样被定义为导演作者。他认为,电影的书写方式应该由导演控制电影技术来发展。法国电影理论家亚历山大·阿斯图于1948年在论文《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像机笔》中指出:“摄像机应像文学家的笔一样,去自由自在地书写,必须具有作者自己的个性,即要确立电影作者的地位。”   1951年,影评家雅克·多尼奥尔·瓦克候斯、安德烈·巴赞与年轻的影评人一起创办了《电影手册》,其迅速成为法国电影研究的重要文献,而《电影手册》的创刊号主题便是“导演就是作者”。1952年,《文本》杂志的创刊,明确提出了“导演中心论”。这一次对“导演中心论”的倡导,所推崇和标举的是欧洲艺术导演,如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等。1954年1月,“三剑客”之一的佛朗索瓦·特吕弗在《电影手册》上发表了《法国电影之必然趋势》一文,其文重申了导演本就有的重要地位,电影导演应该从自身出发给电影的制作带来全新的面貌,不应该从教条的文学中获取老一套的灵感。日后更以此文作为艺术电影的旗帜和创作规范,成为一种体系。但有趣的是,佛朗索瓦·特吕弗那篇奠定“作者论”基础的文章旨在反对传统的法国商业电影的剧作者,并没有说明导演们更应该成为作者,也没有倡导电影导演应该建立一个新的标准,却误打误撞地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直到1964年,佛朗索瓦通过对好莱坞经典导演希区柯克的访谈,才正式提出“电影作者论”,同时也完成了对一个伟大电影作者——好莱坞导演希区柯克的命名。   随着法国新浪潮的掀起,作者论更是被推向高潮。时代出英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僵硬的社会制度打破了年轻人的幻想,整整一代年轻人视政治为“滑稽的把戏”,这些年轻人受到了文学作品创作者的注意,描写这些年轻人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虽然去世于1958年的巴赞并没有亲眼看到“新浪潮”,但他被推崇为精神之父。凭借1959拍摄的《胡作非为》而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佛朗索瓦·特吕弗只不过是崭露头角的新人,标志着“新浪潮”的作品被评论家认可,本片打破了传统叙事手法,将影片的叙事语言始终保持在生活的渐进线上。这种叙事风格就像人们所说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同时在国际影坛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大量新人导演涌出,1960年将新浪潮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年新片产量高达124部。   欧洲电影本就深厚的人文底蕴再度被引入电影,和好莱坞流水作业般的电影制作风格截然不同,而新浪潮也因此被载入史册。   二、电影作者论的演变   “作者论”被提出后,很快就传到了英国和美国,也让注重人文的欧洲电影有实力与好莱坞流水作业般的电影抗衡。   佛朗索瓦·特吕弗所提出的“电影作者论”认为,导演从一部影片的选材到后期制作都要全程参与,应该作为整个电影制作过程的掌控者,要以电影导演为绝对中心。他认为只有编导合一才能真正确认导演中心,让导演成为真正的书写者,前提条件就是将导演自己的个人风格和个性特征展现在电影中。如果一个优秀的导演不会自己编写剧本,就会沦为作品的诠释者。而特吕弗认为最理想化的作者电影应该是编导制合一的,他认为制片人并不能完全贯彻和实现导演的意图。特吕弗倡导某种掘井式,对同一主题进行深入的开掘和复沓呈现。   因此,“电影作者论”的倡导和实践意义始终只有三点:一是编导合一,改变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场面调度者”的位置,使其成为风格的掌控者。二是通过研究一位导演的生平机遇、偏爱等来解读一部电影,使导演成为电影批评家和命名电影艺术家的方式之一。三是用导演来取代之前以制片公司或者演员来划分电影作品。   安德烈·巴赞曾在《论作者论》一文中提出:作者论提出的价值体系并非意识形态,而是来自一种口味和感性占绝大部分的评价,因为它是辨别艺术家的建树和价值的体系,即在影片主题和技术成本之外,风格优先于个人。他虽然不认同佛朗瓦索·特吕佛,但也不妨碍他和他的团队从现实的角度分享评价,或者追随热情。巴赞说,他对他们的肯定总是要大于否定的,但在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h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