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的追忆·根的延续
摘要:因共生又共祭的宗族意识而衍生出的贵州苗族鼓舞,是在历史累淀下巩固族群身份源初认同的文化诉求表达,进而通过肢体作为传递的“源生体”叙述呈现出多种鼓舞形式。木鼓舞、铜鼓舞、花鼓舞等鼓舞,以跨时空的族根铭刻了族群意识内在所指的根性认同。然而鼓舞源起的初衷正在现实的解构下呈逐步淡化的趋势,进而变迁为被舞台文化语码抽空原生性的艺术形式。诚然,识别象征世代苗族人“共同体”意识之中的具有“母题”性质的根源符号,并重拾情感叙事表征的缘由,是历史生存追忆下阐释族群同源及鼓舞同根的艺术与生命同在的叙述符号。
关键词:苗族鼓舞族群意识符号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6-0001-04
一、形式与场域:贵州苗族鼓舞典例初解
在上千年崎岖且漫长的苗族历史进程中,艺术形式颇为丰富的鼓舞是贵州苗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木鼓舞、铜鼓舞、花鼓舞作为最典型的鼓舞艺术代表,均为囊括族群历史、原始信仰、古老神话、民间仪式等多位一体的视觉表征语汇。族人在动与静的鼓点节奏中体验过往的脚步,在收与放的身体限度中感受神秘的力量,在人与神的隐形沟通中追忆历史的故事。原始思维的涉入下鼓舞具有朴实的原生态风貌,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韵律形式则通过“人神共舞”的观念格调,将贵州苗族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及族人追忆生命形式的跃动进行书写。苗族鼓舞不只是形式的铺设、动作的展现、音乐的结合,而是族群在文化积淀后集寓意借比、叙事逻辑、肢体表现和音乐协奏等整合的具有独特身份识别性的诉求体现。各支系在迁徙的遗迹中,原始审美及生命诉求的互动链通过迥然有别却根源相同的舞蹈进行传续,将自我身体的情感表述从集体意识中植入相符合的文化关联体。探寻文化中深刻的内涵如何在外延的艺术形式上辨析其“根”与“源”的符号叙述,在以鼓敬神、以舞记事、借舞言情中置入特殊的场域,便是初解“生”的追忆所需投入的第一步。
(一)尚力的腾跃:木鼓舞
“木鼓舞”是广泛流传于民间中最典型的苗族鼓舞,而“反排木鼓舞”的盛名更是早已流传于全国乃至世界。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作为“反排木鼓舞”的发源地,其最初起源于花溪高坡苗族这一支系。世代相传的祭祀性舞蹈起源于十三年一次的“鼓藏节”,特殊的舞蹈形式成为木鼓舞具有神秘意味的符号。木鼓舞的形式十分隆重,场面极为震撼,以五段规律整合且极具表现内涵的鼓舞段落透视出生活表演中苗族迁徙历史的记忆再现。第一段“略高斗”鼓点,从鼓点流传的起源来看称作“啄木鸟舞”,从表演的内心隐喻层面则称作“出门舞”,身体以“回望”为核心动作寓意族人心中不舍的心情,表现祖先离开老家即将经历艰难又漫长的迁徙出门时的情境。第二段“略扎霞”鼓点,从表演的内心隐喻层面称作“在路上”,民间俗称“寿星舞”或“迁徙舞”,身体以“行走”为主要动态表现族人迁徙壮途的场景,心中喻示自己始终不忘祖先迁徙时艰辛的路途。第三段“扎夏耨”鼓点,是将第二段重复并过渡至下一段高潮的段落,从表演的内心隐喻层面则意译为“播种舞”,身体以“劳作”为动机而发展的姿态是苗族人世代自力更生、跋山涉水安家后重置家园的情景。此段的鼓点节奏快速且变化丰富,加上刚劲有力的身体在空中腾跃式变化,掀起了整个木鼓舞的高潮。第四段“虾蒂福”鼓点,从鼓点流传的起源来看称作“黎方舞”鼓点,从表演的内心隐喻层面则称作“团结舞”,身体以空中“翻转”和“腾跃”为动作核心,再现族群心系相依并共同建设家园的喜悦场面。第五段“略高斗大”鼓点,即把“略高斗”再跳一遍,身体以“回望”作为特殊的动态配合颤动的身体韵律,舞姿中透出凝重的不舍之情,从表演者内心出发则暗喻着苗族人将神圣的木鼓视作祖先的象征,并把跳木鼓舞视作祭奠祖先的身体表达方式。仪式感极强的木鼓舞是苗族信仰文化的外在体现,作为与祖先对话的媒介由此应运而生,作為地域性文化叙事的特殊符号进行以身体为语言的阐释,将族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地域作为表演的场域,视追忆祖先迁徙之途为族人内心表演的情景再现,用刚劲有力的身体律动表达对祖先永世的怀念。无论是最初以纯粹性祭祀而起舞,亦或是现今将木鼓舞跳向田野、舞台,它圆满的寓意表达整体在族人的心中始终暗示着祖先的灵魂永远存在,也预示着族群生命的延续是永无止境的。
(二)形似的模仿:铜鼓舞
“铜鼓舞”是贵州苗族地区民间流传较广的舞种之一,“铜鼓”的记载却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前,在那时铜鼓就已出现在乐舞的场合中了,直到现今也颇为盛行。[1]铜鼓作为众多民族心中的神圣物,在苗族人心中的寓意和象征或许不同于其他民族延传它的缘由,它是苗族先民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为一体的情感抒发媒介。铜鼓舞同样也起源于十三年一次的“鼓藏节”,主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