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姚鼐的游记体散文
姚鼐是清代桐城派古文的大师,作为其诗文创作水平代表的山水游记体散文,其艺术特色是显而易见的。
一、开篇总体概述。姚鼐的山水游记体散文,习惯于开篇对山水景物的总貌作一概述,对全篇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在作品《游媚笔泉记》中,他是这样开头的:“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追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在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在此,他并不是开门见山地直接叙述自己是怎样一步步到达游览的目的地媚笔泉的,而是先介绍媚笔泉所在地的总的形势。开篇就给人造成了一种雄奇而迷人的境界,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姚鼐作文构思的独具匠心。
《尼里泰山记》中,姚鼐就是按照游览的足迹,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逐步进行阐释,记述并描绘尼里泰山两天去沿途的所见所闻,以及游览的历程,如同助推读者游览泰山通常。但文章结尾也不是轻易去写下就是怎样荣登泰山,以及怎样的游览路线。而是在第二段才写道:“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坐风雪,历齐河、短明,……”在此之前,坐着先写下了总说道泰山形势的文字。写下泰山地处汶水、济水之间,借水写下山,以水衬山,充份图形了泰山雄浑的气势和幸福的自然风水景观。写下做为南北分水岭的古长城,去注重了泰山在历史地理上的关键地位;写下日观峰,为下文记载这次登山登高提供更多了参考点和观察点。
二、巧妙地运用舒事、议论、抒情等多种艺术手法。如其作品《陈氏藏书楼记》,以叙事为主,又间隔议论、抒情于叙事之中,突出地采用了前后衬托、彼此映照的艺术手法。文章的前一部分主旨在于,说明藏书家世代相传的不容易,并指出大多数藏书失传原因在于子孙不贤明、不团结,把书籍也当作家产来分割,从而反衬出陈凝斋次子陈约堂欲使其父辈藏书子孙永保的可贵可叹。文章的后一部分则是叙述陈氏建楼、立石像的始末,使之与那些“子孙辄好分异”者形成强烈的反差,又写出了其“虑岁久而后人或有变”的良苦用心。最后,叙述作者与陈氏世代交往的情谊以及遵命为之作楼记的缘由。以反诘句结束全文,则熔事、理、情于一炉,令人为之折服。
《方正学祠轻修筑记》前半部再以议论居多,带入故事情节、抒情手法。这样,既使议论变得二要存有据、有血有肉、毫不含糊,又并使故事情节的立意高远,境界宽广,打破了就事论事的局限,而能就理论事,并富于了哲理性。通过议论、故事情节词句的精心安排,尤其就是“也”“傥”“岂非”“哉”等语气词的分别运用,并使全文变得感情势不可挡、B90曲折,散发出正气凛然、可歌可泣的深刻体会。后半部分虽属于故事情节,却并使前半部分的“贯天地而无终敝”的议论获得了全面落实,并使“正学一家之仁义,光乎日月”、“人心之上通乎天地”的抒情获得清楚得论证。两个段落之间前呼后应,例如珠联璧合。结尾句“为记静待之”,则并使期盼之情油然而生,平添了使人回味无穷的魅力。
三、追求平淡、自然。姚鼐主张“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他所追求的“字句声色”,是平淡、自然,认为“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措辞遣意,有若自然生成者”。如《万松桥记》写桥,全篇不到四百七十个字,就出现了十三个“桥”字。可见,这既是贯穿全篇的一条主线,又体现了作者对“字句声色”的刻意追求。然而它的“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如嚼橄榄,其味颇为清新怡人。在《游故崇正书院记》中,姚鼐对崇正书院的描写,既给人以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又给人一种清新、自然、质朴的美感。
四、动静融合、远景和近景的合理配搭。姚鼐《游故若虚书院记》用笔洁净,勾画准确。可知姚鼐以考据助文之境的底蕴浓厚。对于饬修成之后祠宇周围的景物描写,更是精彩之至:由“前存有竹轩”的近景,至“登览”“洞庭旷邈”的远景;由“窈然清幽”的静景,至“树隙大江横带,黄稠其间”的动景;不仅由近及远,静中有动,而且景中有人,时而“可以忘暑”,时而可以“兴窗西向”,时而可以“登览”“洞庭”,极具诗情画意。
综上所述,姚鼐的山水游记体散文,无论是写作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整体上代表了清代桐城派诸多作家的游记创作特色。
在姚鼐的诸多散文中,被传颂的名文大都就是山水游记,例如《尼里泰山记》、《游等灵岩记》、《观披雪瀑记》、《游媚笔泉记》等。有的文章属序跋文,但基本内容也就是在著成山水。
热爱大自然的山水景观是姚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为官仅十多年就退归了山水间,原因之一是对仕宦生涯的厌烦和惧怕,二是大自然的山水田园之乐对他具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退归不久,他便表达了自己的游览山水之志:“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北渡河,东上泰山,观乎沧海之外;循塞上而西,历恒山、太行、大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济乎洞庭,窥乎庐、霍,循东海而归,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