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草灰淋卤产盐佳
都说宋代300年间,通州以盐盛,这话一点不假。这其中,煮盐工艺技术的改进,贡献 了重要份额。今天的人们都明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哲理。其实,这一点在古 代南通煮盐工艺的进步中,也得到有力印证。
汲海煮盐,事情本身看上去没多少复杂窍门,靠的是经验积累和临场掌控,所以它的工 艺技术演进的节奏非常之慢,每迈上一个新台阶,都要花费数百年时间为代价。这一点,对 于处在科技革命与知识爆炸时代的人们,会感到奇怪。伟人说得好:“当今时代,新东西层 出不穷。现在的一年,抵得上古老社会一百年,甚至几百年」
夏商周时代乃至春秋战国,那时是直接煎炼海水为盐,一边烧火一边续水,煮盐器用的 是陶罐。2008年山东寿光发现商周煮盐遗址,出土了众多的陶质盔形器,可资印证。
到了西汉,仍是直接煎炼海水为盐,煮盐器用的是巨型铁锅,官府给它取了专用的名儿, 叫“牢盆”。宜府招募逃离农业的游民,自带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在官府构筑的设施里, 用官府提供的“牢盆”,煎煮海水为盐,盐交官府统一收购后,煮盐人从国家粮仓里领取相 应的粮食,作为对从事劳役的酬偿。
直接煎炼海水为盐,费草费时,效率很低,不能充分利用资源。虽然海水取之不尽,煮 盐用的燃料一荒滩草荡当时也不稀缺,但总是要凭人工砍斫运取。所以寻求效率提高的生 产方式,一直是西汉以来盐业生产者的共同心愿。这种高效率的方式,在南北朝时的江淮盐 区,终于成为现实。
受沙滩在日晒后生出盐霜的启发,从南北朝时起,江淮盐民创造了开辟亭场、削泥晒咸、 然后淋卤煎盐的新生产方式。从此,“孳货盐田”出现在宋人鲍照的《芜城赋》里;而更完 整的“漉沙构白,熬波出素;积雪中春,飞霜暑路”,写进了宋齐间人张融的《海赋》。因为 产盐工艺依赖亭场取咸为基础,所以产盐的场所也有了自己专有的名词,叫做“盐亭”或“盐 场”。例如阮升《南兖州记》里,说“南兖州(侨治扬州)沿海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
乂是300年过去,到了盛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平叛需要治军, 治军需要备饷,备饷资于财政,财政资于盐赋。于是重点开展江淮地区盐业生产成为国策的 首选。煮盐器的革新成为必要,比“牢盆”规制更为巨大的“盘铁”应运而生。盘铁厚重难 热,每一举火,通常连续煎烧半个月以上。
盘铁规制巨大,由多块合并组成,铸造时分块铸造,保管时分户保管,使用时拼凑成盘, 生产时群众集体操作,场面蔚为壮观,既提高了效率,又防止了私煎。可是新的问题接踵而 来:如果每次入盘煎烧的,不是随心任意的卤水,而是一律的高咸度浓卤,那该节约多少柴 草,省减多少人工,增产多少盐斤啊!
于是测试卤水咸淡的方法应运而生。江淮盐民创造投放石莲子(越冬沉池的老莲籽,其 坚如石,入水必沉,唯煎盐卤能浮之)1()枚于卤中,尝试盐度厚薄:10枚全浮者那么卤水极 咸,可全收盐;如5枚浮者,那么卤水浓度减半,收盐亦减半;如仅3枚以下浮者,那么卤水浓 度不够,不宜入盘煎盐,须待重新淋咸取卤。据北宋初年人李昉《太平御览》引晚唐人刘恂 《岭表录异?野煎盐》时所加的注:“江淮试卤浓淡,即置饭粒于卤中,粒浮者即是纯卤也。” 其实,底层灶户在手头没有石莲子的时候,随手用家里母鸡卜的蛋,置于卤中,察其浮沉情 形,也可测知咸度七不离八:如鸡蛋有半个露出卤面那么浓度最高,浮于中层浓度尚可,浮于 中层以下那么卤淡不可供煎。
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 —1189年),江港盐民进一步改良石莲试卤的方法,创制专用 器具名曰莲管”,系截竹管一段,用以盛装预先在淤泥中浸过的四个不同等级的石莲子各 一枚。此法比散撒10颗石莲子测卤的方法更进一步,可精准确定被试卤水实际咸度处在哪 一等级,这样盐民就得以选用完全合规的熟卤煎盐,省时又省工,盐斤的出率比原来增加一 半。莲管的制作方法,载于元代江南松江人陈椿的《熬波图说》:
“管莲之法:探石莲,先于淤泥内浸过;用四等卤分浸四处:最咸处卤浸一处(第一 等),三分卤一分水浸一处(第二等),一半水一半卤浸一处(第三等),一分卤二分水浸一 处(第四等);后用一竹管盛此四等所浸莲子四,放于竹管内,上用竹丝隔定竹管口,不令 莲子漾出。以蓬管汲卤试之,视四管莲子之浮沉,以别卤成淡之等。”
制盐由煎水变成煎卤,煮盐器由牢盆改成盘铁,入盘煎烧的卤水由淡卤变成浓卤,经历 南北朝、唐至南宋初年,其间750年,淮南制盐工艺历经重大变革,科技含量提高到前所未 有水平。底.卜还有啥子需要加以改革,而给力于制盐产量和质量提升的呢?
《南通盐业志》第28章《杂记?遗闻轶事》第12条,载有《吕四贡盐又一说》:
“淮南制盐利用煎,煎需卤,卤需淋。淋卤之法,唐及北宋皆用削土淋之,见《太平 寰宇记》。元以后皆用草灰淋之,见《熬波图》说。然灰淋之法始创于何时何地,史籍无载。 相传吕四场从前亦以刮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