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尖底瓶半坡红陶小口尖底瓶的再发现.docVIP

半坡尖底瓶半坡红陶小口尖底瓶的再发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半坡尖底瓶 半坡红陶小口尖底瓶的再发现 一、背景 对半坡红陶小口尖底瓶如何汲水的兴趣来自于笔者近来对桔槔和辘轳的研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先民们为了汲水方便,就住在河边 ;远离河水时就在旱地上掘井取水。汉代初期淮南王刘安所编著的《淮南子卷十三泛论》中有:“古者剡耜而耕……抱而汲,民劳而利薄。……桔槔而汲,民逸而利多焉”的记录。其中“抱而汲”,很多人包括笔者在内都从来没有疑问过。教科书中陕西临潼半坡类型红陶小口尖底瓶就是由人抱着或者用绳索在井中汲水,可是笔者近来将之与当代娃哈哈矿水瓶按比例一比较,吃惊不小(图1)。如此硕大的汲水瓶其形态规定了它不可能是作为“抱而汲”的汲水器的,只可能是用绳索绑缚着并借助于某种器械来汲水。那这又是一种什么器械呢?从文献记载来看,可以肯定的是,在东汉毕岚发明翻车和渴乌之前,我国古代的主要提水工具就是桔槔和辘轳,那么,它们和尖底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另外,红陶小口尖 1 底瓶作为汲水器已成为共识,那么,它又是用于怎样的环境下呢,是水边还是井边呢。 二、从器形说起 从大学时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课堂上看到过有关陕西临潼姜寨出土的红陶小口尖底瓶汲水器时起,笔者至今疑惑为何其瓶顶为小口、底为尖锥状,为什么有两耳纵向立在瓶腰中部器形最大直径略下的地方,而且作为汲水器为何其体量做的如此之大呢。笔者将陕西省临潼姜寨出土红陶小口尖底瓶(半坡类型,高54厘米)、甘肃省永登县教场沙沟出土彩陶壶(马厂类型,高35.3厘米)、甘肃民勤出土红陶双耳罐(沙井文化,高21厘米)与现代娃哈哈矿泉水瓶(当代文明,高22.5厘米)四者高度进行了按同等比例缩放比较,又将红陶小口尖底瓶与成年女子的亚洲平均座高(85-95厘米)进行比较,不禁疑惑:如果没有简单升水器械,真难想象古代妇女如何负此大瓶汲水的?是不是当时半坡文化就已经出现了桔槔、辘轳等简单升水器械了呢?埃及人的桔槔——“萨杜夫”(Shaduf)汲水器底也多为尖锥状,是因为其易于入水,加之尼罗河两岸砂多,可插入砂中放置比平底汲水壶更加稳当。所以,有没有红陶小口尖底瓶自身仅是纯粹的汲水器(有学者认为它就是器?,一种“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汲水器),可以长期系于升水器械上(如 :桔槔、辘轳之类),不需要平放在地面上,而是露在空中或沙滩和水里呢? 2 如果上述假设成立,笔者进一步认为,陕西省临潼出土的半坡类型红陶小口尖底瓶上的立耳就是作为系绳束瓶用的,而且系绳方法有讲究。由于红陶立耳是位于瓶体最大口径略下部位置上,这样,系绳就能仅靠绳与瓶腹的摩擦力,牢牢地缚托住瓶身,立耳基本上可不受力,免除上扬的拉力将陶耳拉断的危险。试想,如果其造型不是直着立,而是平行于瓶口横着立,那么这样制作出的陶耳受力就不太科学了,容易被损坏。至于口开的较小,是为了与底部尖口保持形态上的平衡,这样便于开口以双耳为中心支轴旋转取水,同时,在升降过程不易于洒溅出水来。 三、再谈桔槔与辘轳 1.桔槔 所谓“桔槔”,有方言称“龙吊桶”,就是用两根长条的直木,一根竖立在井边或河岸,在其顶部将另一根直木用绳索捆扎成垂直交叉的横木,横木前端结绳挂上水桶或陶瓶,后端结上石块或其它重物,利用杠杆原理就能以较小的力将汲水器提出水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灌溉工具改变了“抱瓮而汲”的笨拙方法,提高了灌溉效率。它利用杠杆、重物的惯性和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使得提水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 据文献记载在公元前5世纪(春秋后期),中国人已使用桔槔取水。文献中桔槔也称为“桥”,西汉时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的《说苑卷二十反质》中有这样一段对 3 话 :“卫有五丈夫,俱负缶而入井灌韭,终日一区。邓析?过,下车为教之,曰:’为机,重其后,轻其前,命曰桥。终日灌韭,百区不倦。’”这里记载了邓析传教卫国五个农民桔槔灌水的故事,这则故事虽是寓言,但至少证明了当时农业上已有使用桔槔的先例。在《庄子天地》( 约公元前369—前286年 )中也有类似记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水若抽,数如汤,其名为槔。’” 世界历史上桔槔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新王朝时代约公元1500前,有图像为据,那就是在公元前1240年的埃及墓室的彩绘壁画上有桔槔的形象,故桔槔的英语单词(Shaduf)为来自埃及的外来语。直到今日,在尼罗河沿岸还偶尔可以看到这种叫做“萨杜夫”(Shaduf)的汲水工具,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排水升水机具之一。 2.辘轳 有学者认为甲骨文的“井”字,象征着井上设桔槔、辘轳之类的设备用来汲水。这不是偶然,要想挖井,一定要使用工具

文档评论(0)

语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