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6)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马说》 精讲细读.docx

部编版(2016)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马说》 精讲细读.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部编版(2016)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马说》 精讲细读 教材原文 ?世有伯乐2,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3辱于奴隶4人之手,骈死5于槽枥6之间,不以千里称7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8或9尽粟一石10。食11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12,且13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14不以其道15,食之不能尽其材1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白话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 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作文讲记: 古人云:“三十而立。”可是年近三十的韩愈却是仕途坎坷。八年时间,六次落榜,屡试不第的韩愈可谓是尝尽了其中的苦楚,他自己曾写道:“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九品之位其可望,一亩之宫其可怀。”期间,韩愈为得到朝廷提拔,曾三次上书当朝宰相,作《上宰相书》,其中言辞恳切、直截了当,可惜未被采纳。此时的不得志可能是韩愈对“伯乐”情有独钟的一大原因,除了在《马说》中出现了“伯乐”这一角色,在《为人求荐书》和《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中也多次提到了伯乐。 在韩愈心中,“伯乐”有多重要呢?《马说》开头就表明了韩愈的态度:“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且不说这个观点是否有悖常识,单是从韩愈认为“伯乐”与“千里马”出现的先后顺序,就可以见得在韩愈心里“伯乐”的分量之重。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又是造成“千里马”惨遭埋没的一大原因。所以韩愈十分渴望“伯乐”,希望在朝堂之中多一些能够重视人才、知人善任的“伯乐”,少一些不识人才、愚昧专横的“食马者”。此时的韩愈未能遇见自己的“伯乐”,不平之气郁积在心中,所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在《马说》中不遗余力的对“千里马”的境遇去批判,去悲叹,去表达愤慨。“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声悲叹是韩愈对“食马者”的不满情绪达到巅峰的体现,其中的嘲讽与愤懑溢于言表。 在韩愈眼里,作为“伯乐”又有什么标准呢?从《马说》中我们可窥一二。作为“伯乐”应该注重甄别、选拔人才。如果执政者不能任人唯贤,录用拥有真才实学的“千里马”,这些“名马”将会落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下场。因而,执政者若想成为“伯乐”应达到作者在《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中提到的“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这样一种境界。同时,作为“伯乐”还应该善待人才,从而达到才尽其用的效果。否则,像“食马者”对待“千里马”那样“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义”,又怎能让“千里马”一展才华、大放异彩?可见,作为“伯乐”不仅要识别人才、广泛的招揽人才,还要善待人才,不然,即使有治国安邦之策、富国强民之能,最终也难有施展的机会。 此时,作为下位者的韩愈几乎用呐喊来表示对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执政者的渴望,那他最终遇到自己的“伯乐”了吗?很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无论是知人善任的董晋,还是七朝元老裴度,都为“千里马”韩愈得以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做了不小的贡献。可见,上位者并不都是对贤才有目无睹,就像唐太宗责问封德彝时所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试想,如果执政者都像董晋、裴度和唐太宗那样举贤任能,世上会有多少怀才不遇、惨遭不公的人才得以功成名就?多少壮志难酬的牢骚会被拜将封侯的佳话取代?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有人看尽韩愈的一生,称其“好为人师”,殊不知这“好为人师”的背后是韩愈年少时对遇见“伯乐”的迫切心情以及在自己成为上位者时的“以身作则”。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指导了一批又一批学子。无论出身,只要有人慕名前来或者投书请

文档评论(0)

zhangtb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