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两种话语的互渗与互撞 延安时期的丁玲真诚地实践自己革命战士角色,然而其话语困境是显而易见的,充满了作为知识分子的个人话语和作为革命作家的政治话语之间的互渗与互撞。 女性文学发展简史全文共115页,当前为第91页。 第二节 政治意识形态主导时期的女性创作 一、性别意识的萎缩与消解 “十七年”:文学创作侧重于政治抒情的时代。 歌颂党和领袖,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歌颂革命斗争历史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昂扬奋发充满激情成为艺术表现的主导精神。 女性文学发展简史全文共115页,当前为第92页。 “十七年”作家群:文聚一堂 五四时期:冰心 陈学昭;左翼作家:丁玲 草明 白朗; 解放区:柳溪 袁静 韦君宜;战火中走来:茹志娟 菡子 刘真; 建国后文坛新秀:宗璞 柯岩 叶文玲。 小说方面重要收获:长篇:杨沫《青春之歌》 草明《乘风破浪》 短篇:茹志娟《百合花》《静静的产院》 宗璞《红豆》 刘真《长长的流水》 菡子《万妞》 柳溪《我爱的人》 女性文学发展简史全文共115页,当前为第93页。 以上作品主题:革命战争 社会主义建设占主要位置,同时存在潜隐主题,流露出对女性心理、命运及社会地位的关切。但是,此间创作,女性文体意识处于明显缺失状态。 女性文学发展简史全文共115页,当前为第94页。 (一)“男女都一样的”神话形象 1、领袖号召:“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做到的事,女同志一样能做到”。这不仅成为当时社会性别关系的主流话语,也成了新中国女性确立自我价值的标尺。“男女都一样”,颠覆性别歧视的同时,也抹煞了性别差异 女性文学发展简史全文共115页,当前为第95页。 十七年女作家作品中性别意识是模糊的。 草明《火车头》《原动力》开启当代工业文学先河。 陈学昭《工地》 丁玲《跨到新时代来》 白朗《为了幸福的明天》 女性文学发展简史全文共115页,当前为第96页。 2、“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对女性进行了男性化,无性化的强制性塑造,人为抹杀了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致使女性的性别认同发生错位。”“铁姑娘”“娘子军”成为生产力主体的代名词,体格强壮,性格粗犷豪迈,对新中国赤胆忠心。 《静静的产院》荷妹 《小丫抗大旗》中的张秀敏 女性文学发展简史全文共115页,当前为第97页。 女性文学发展简史全文共115页,当前为第98页。 女性文学发展简史全文共115页,当前为第99页。 (二)家庭生活模式改写 走出传统小家庭,融入社会大家庭。 茹志娟《如愿》《春暖时节》 女性文学发展简史全文共115页,当前为第100页。 二、革命历史的温情回顾 革命战争年代的叙事是“十七年”女性创作的主题之一,女作家往往回避对战争本身的描写,而带着深情与忧伤对革命历史进行回顾,包括爱情、亲情在内的真挚情感,在过去时的叙事中展开。 (一)、在成长中的置换与重构 杨沫《青春之歌》 林道静“从一个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故事。以“革命”的激情也以女性的柔婉较为合理的展示了人物思想转变过程中的细波微澜。 女性文学发展简史全文共115页,当前为第101页。 (二)战火中的插曲与温情 茹志娟:《关大妈》《三走严庄》; 《百合花》 刘真《长长的流水》《我和小荣》从孩子视角书写战争记忆,以孩子的纯真心灵来传达战争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温馨动人。 女性文学发展简史全文共115页,当前为第102页。 (三)、怀旧中的忧伤与诉说 50年代中期“双百”方针的贯彻,激活了女作家内心深处的性别意识,纯真质朴的青春记忆得以复苏,一批探索人性人情的作品脱颖而出。 宗璞《红豆》 女性文学发展简史全文共115页,当前为第103页。 (四)、“潜在写作”中的女性之声 林子:1958《给他》一组情诗P96 赵哲(白洋淀诗群)《丁香》《无题》P97 周陲:70年代初《情思》 张烨:《给安娜卡列尼娜》《牵牛花》《追求》 灰娃:《路》《我额头青枝绿叶》等P99 舒婷:《船》 女性文学发展简史全文共115页,当前为第104页。 小结: 综上,20、30年代→70年代女性创作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过程。其间性别意识和女性声音时隐时现。既曾多元,也曾沉寂,既有精品,也有糙作。女性文学创作不但面临如何处理时代政治要求与文学创作艺术性的重要课题,同时也面临在风云激变的社会生活中如何安放自我、坚持具有女性主体性的艺术表达这一问题。 女性文学发展简史全文共115页,当前为第105页。 20世纪80年代女性文学的创作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一个叫“新时期”的时代拉开了序幕,文学艺术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思想解放、文学创作多元化的提倡,对人性、人情、个人的关注,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女性文学发展简史全文共115页,当前为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