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消极刺激相似性对幼儿未来事件认知的影响(基础医学范文)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2
文1:消极刺激相似性对幼儿未来事件认知的影响 2
1 引言 2
2 方法及结果 4
2.1 实验一 4
2.1.1 被试 4
2.1.2 实验材料及程序 5
2.1.3 计分与编码 6
2.1.4 结果与讨论 6
(1)对测试问题的判断及解释 6
(2)消极刺激相似性对情绪判断的影响 7
3 总讨论 8
3.1 相同消极刺激对儿童未来事件认知的影响 8
3.2 消极刺激相似性对儿童未来事件认知的影响 8
4 结论 10
文2:如何减少幼儿活动中消极等待之我见 10
一、消极等待的内涵。 11
二、 幼儿在消极等待中存在的问题。 11
1、消极情绪的产生(晨间活动) 11
2、易激发幼儿间的矛盾。 12
3、安全隐患。 12
三、避免消极等待的有效性策略。 13
1、运用有效策略,变消极等待为积极等待。 13
2、减少集体活动中的消极等待,追求教学有效性。 14
(1)充分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4
(2)追求教学有效性。 14
3、教师与保育员直接的协调配合 14
参考文摘引言: 15
原创性声明(模板) 15
文章致谢(模板) 16
正文
消极刺激相似性对幼儿未来事件认知的影响(基础医学范文)
文1:消极刺激相似性对幼儿未来事件认知的影响
分类号 B844.12
1 引言
个体当前的行为常常受过去的生活经验所影响,已经历的事件会存留在记忆中,当再次遇到相同线索时,会引起个体的某种情绪或行为反应。幼儿期是个体心理能力发展迅速的时期,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懂得个体的思维能决定其情绪和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推理能力,如根据过去的经历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推理。亲子对话的研究表明,早在儿童2岁时,父母就会与其讨论即将发生的事情(Adamson Bake,man,2006),并且当父母与儿童讨论未来计划时,经常会提到过去的经验(Hudson,2004)
与积极事件相比,目前学者更加关注过去的消极事件对个体判断主人公未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当个体再次遇到与过去消极事件中相同的威胁时,就会对潜在危险产生紧张、担心等情绪(Morewedge,Gilberr, Wilson,2005;Bamford Lagattuta,2012)。如与某人因为某事吵过架,当几天后重遇此人时,个体就会回忆起过去的吵架事件,在头脑中出现“这个人与我不合,我们吵过架”等想法,进而引起个体对未来问题的思考和推测:
“他又会做什么呢?是否还会与我吵架呢?”一般来说,基于过去事件对未来事件进行推理伴随某种心理或行为活动,其表现形式包括情绪体验和行为上的反应(刘文,张珊珊,李艺伟,2014)
为了更清晰的考察儿童基于过去事件推断个体在未来事件中反应的能力,Lagattuta(2007)引入了过去一未来解释(past-to-future explanation,PTF)这一概念,基于过去事件思考未来情境时会引发个体当前的某种反应,个体对这一反应的解释即过去一未来解释。如果儿童PTF能力较强,能正确、完整的解释个体情绪和行为出现的原因,则说明儿童能够基于过去经验推理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并理解个体随之而来的情绪和行为。关于儿童PTF发展的文献显示,国外5~6岁的儿童已经能比较完整的解释个体当前情绪或行为反应的原因,并且几乎可以达到成人水平(Lagattuta,Wellman, Flavell,1997;Lagattuta Wellman,2001;Lagattuta,2007)。我国学者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王玲凤,傅根跃,2003:白文,2009)。白文(2009)将这种联系过去和未来事件的能力视作心理时间之旅(mental time travel)的整合,即人类在心理上把自我投射到过去以重新经历过去事件,再把自我投射到未来以预先经历未来事件的能力(Suddendorf Corballis,1997)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所设定的重遇刺激主要集中在与过去消极刺激相同或表面相似这两种情况下,如,同一个男孩、同一辆小汽车(相同),或有着相同发色的不同男孩、相同颜色不同型号的小汽车(表面相似)。Lagattuta的研究证明,儿童在偶遇相同刺激时,会表现出消极情绪或回避行为:在偶遇外表相似的刺激时,多数儿童也会做出类似的反应,显示出了过分迁移现象。有关情绪理解的研究表明,幼儿的想象力极为丰富,他们不能完全区分外表和真实情况(AbelevMarkman,2006),双重表征和推理能力并不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