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十九课 怀疑与学问-【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VIP

第五单元 第十九课 怀疑与学问-【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怀疑与学问 目 目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层次,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标 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作用。 导 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怀疑的精神,要敢于怀疑,善于发问。 航 字形巧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n 字形巧辨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nàn),大家心里都很难(nán)受。 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怀疑与学问”是文章的论题,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议论的,阐明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2.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我国“古史辨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主持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工作。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3.知识链接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基本看法。它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就是论证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 基础知识 1.字音识记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启迪(dí)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墨守(mò) 停滞(zhì) (nàn)国难 (chuán)传说 难 传 (nán)难处 (zhuàn)传记 (jiě)解答 解 (jiè)押解 (xiè)解数 2.字形辨识 萤(yíng)萤火虫 辨(biàn)辨别 莹(yíng)晶莹 辩(biàn)辩论 荧(yíng)荧屏 辫(biàn)辫子 妄(wàng)虚妄 盲(máng)盲从 忘(wàng)忘记 肓(huāng)病人膏肓 3.词语释义 譬如:比如。 视察:察看,审察。 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启迪:开导;启发。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妙词连珠这些观点都是虚妄的,我们应该学会辨伪去妄,决不能盲从 妙词连珠 这些观点都是虚妄的,我们应该学会辨伪去妄,决不能盲从。 4.词语辨析 停滞——停留 同 二者都是动词,都有“停止”的意思。 异 “停滞指长时间地停止,表示因受阻而不能顺利发展。“停留”指暂时停止而不离开某地方。 例 ①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不懂得创新的企业,只会停滞不前。 ②我们在北京停留了三天,又继续踏上了征程。 课文研析?精解读 文本解读 文句 eq \o\ac(○,详)解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1 第一部分(①②) :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句解:指出“事实和证据”对做学问有重要意义。]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句解;举例论述别人传说的不一定可靠。]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2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句解:句中的“是”和“非”分别指“是事实”和“非事实”。告诉我们对待传说的正确态度。]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 条件。[句解:阐述什么是“怀疑的精神”,指出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 互动 eq \o\ac(○,点)拨 1引用两则名言有什么作用? 通过引用两则名言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两则名言同时又是论据,使文章开头显得厚重。 2第③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 萤”,也要问问:死了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7****8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2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