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章繁简 顾炎武》阅读答案
文章繁简	[清]	顾炎武
韩文公作《樊宗师墓铭》曰:“维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此极中今人之病。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子曰:“辞达而已矣。”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此不须重见而意已明。“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
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②焉,少则洋洋③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此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使入《新唐书》,于齐人则必曰: “其妻疑而瞷之”,于子产则必曰:“校人出而笑之”,两言而已矣。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
刘器之曰:“《新唐书》叙事好简略其辞,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且文章岂有繁简邪?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	)自然,
(	)有意于繁简,(	)失之矣。当日《进〈新唐书〉表》云:“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④。”《新唐书》所以不及古人者,其病正在此两句上。”
注: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吏。	②圉圉,受困无力。	③洋洋,欢乐。	④ 前,旧,均指《旧唐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惩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	惩:劝戒制止   B.有馈生鱼于郑子产	馈:赠送
C.校人烹之,反命曰	反:反而
D.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	郁:晦涩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答案解析】C	解析:“反”,通“返”,“回去”的意思。
【思路点拨】判定通假字,一要根据通假字用同声同韵的字代替本字的特点, 遇到某个词用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就可以从字音或声旁方面去考虑这个词是否是通假字。二要了解通假方式。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①同音字、形近字多采用所通假字的声旁。“列缺霹雳”,“列”通“裂”。“以白鹿皮为带,直四十万”,“直”通“值”。“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②音不同,但有相同的韵母或声母,形近多采用共同声符。“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 “卒然边境有急”,“卒”通“猝”。“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③音同、
形不同。“手裁举”,“裁”通“才”。“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旦
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若不出(
)自然,(
)有意于繁简,(
)失之矣。
A. 于
而
则
B.
而
于
则
C. 因
之
而
D.
乎
则
者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答案解析】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虚词“于”“而”“则”的用法,“而”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7.表示因果关系,8.表示目的关系。“于” 常做介词使用。1.在,从,到;2.“在……方面”“从……中”;3.由于;4.向,对,对于;5.被;6.与,跟,同;7.比。“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 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反而”;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思路点拨】文言虚词的辨析六法:①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②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