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气候的变迁.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千年气候的变迁第1页/共56页两点基本认识1、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停运动的自然综合体。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土壤、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等自然地理因素构成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而且处在不断的发展运动之中。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自然综合体。其中气候和水文是最活跃的,影响也最大。第2页/共56页2、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是复杂的、曲折的 这种变迁不是直线式的、简单的过程,各种自然地理因素都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每个因素的发展变化既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错综复杂,异彩纷呈,构成了一幅似无序、但又有序的自然地理景观。主要内容:第3页/共56页历史地貌地理:山脉、沙漠、海岸、土壤、冰川。历史水文地理:河流、湖泊、井泉。历史生物地理:植被、动物、生态系统。历史气候地理:气温、湿度、降雨、节气。历史灾害地理:地震、水文、灾害。第4页/共56页 总第二课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第5页/共56页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caj论文链接第6页/共56页第一节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一、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方法和指标 1、研究方法:考古学方法:运用考古材料进行推断。-3000年至-1100年第7页/共56页物候学方法:根据河开、湖冻,植物开花、结果,树叶的盛败及动物的活动等物候材料来研究的方法。文献学方法:利用各时期、各地编纂的历史文献。第8页/共56页方志学方法: 即利用各地方志中所保存的丰富的、记载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气候资料,以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状况。仪器观测法: 至近代才开始使用的通过仪器观测研究气候状况的方法。1900年,我国东南部地区一些省份采用以其观测的方法,将观测所得的气象资料,作为研究气候变迁的依据。第9页/共56页 2、研究指标: 目前,学术界在研究气候变时,一般采用冬半年气温变化为指标。(1)在冬季,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温度每差一度,都可以测定出来;(2)冬季的温度对农作物的影响很明显,易于观测; (3)冬春季节,在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下,我国各地的气温升降比较一致,气温的升降具有普遍义。第10页/共56页 二、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分期1、考古时期2、物候时期3、方志时期4、仪器观测时期第11页/共56页1、考古时期第一次温暖时期 :“仰韶温暖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它相当于历史上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殷商文化时期。 第12页/共56页西安半坡遗址中的斑鹿、獐、竹鼠和貉等动物遗骸。说明存在森林、芦苇滩、草地等。现在的獐生活在长江下游。 第13页/共56页殷墟出土的竹鼠、獐、象、貘、水牛等第14页/共56页第15页/共56页第16页/共56页河南简称“豫”第17页/共56页第18页/共56页2、物候时期寒暖交替时期 (-1100—1400年)(1)、第一次寒冷时期:前1100至公元前850年,它相当于历史上的西周时期。未见喜暖动物 第19页/共56页(2)、第二次温暖时期:前770年至公元初。从春秋开始一直到西汉末春秋鲁国冬天无冰。梅、竹广泛种植。第20页/共56页《荀子 富国篇》:“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一岁而再获之。”第21页/共56页(3)、第二次寒冷时期:从公元初至公元600年。相当东汉三国到六朝时,持续时间长达6个世纪。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第22页/共56页? 曹操所建三台(铜雀、金虎/凤、冰井)之一的冰井台位于三台的最北端,建于建安十九年,因其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 《水经注》记载,冰井台有屋140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煤炭)、栗窖、盐窖,以备不测。在明末已被漳水冲毁。第23页/共56页南北朝时建康有很多冰房。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之“安石榴第四十一”:黄河流域的石榴树“十月中,以蒲蒿裹而缠之,不裹则冻死也.二月初乃解放。” 第24页/共56页(4)第三次温暖时期 :600年到1000年。相当于隋唐至北宋初年。唐玄宗的梅妃(江采苹)、唐武宗时宫中的柑橘。第25页/共56页(5)第三次寒冷时期 1000至1200年。相当于历史上的两宋时期。王安石《咏红梅诗》:“花人初不识,混作杏花看”1111年太湖结冰,可通马车。第26页/共56页(6)第四次温暖时期 1200年至1300年。它相当于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丘处机的《春游》:“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隋唐时的河内和河南府的司竹监在元初又恢复。第27页/共56页3、方志时期第四个寒冷时期(1400-1900年) 1、第一冷期:1470-1520年1493年苏北变成“寂静的冰原”1513年洞庭、鄱阳湖同时结冰。2、第二冷期:162

文档评论(0)

kuailelaifenxian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太仓市沙溪镇牛文库商务信息咨询服务部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0585MA1WRHUU8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