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无言之美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 新课导入 宋徽宗赵佶喜爱书画,有一次招考宫廷画师,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 有的画家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宋徽宗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 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说:“好,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注: 魁选,即第一名。) 原来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 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 这就是“含蓄不露”的“无言之美”。 2 .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3 . 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是朱光潜先生论美学的一篇文章,本文写于1924年,在这篇文章中,朱光潜先生首次提出了“无言之美”这一美学命题。《无言之美》是他发表的第一篇美学文章。 4 . 字词学习 瞬息万变 缥缈 信手拈来 铢两悉称 闲情逸致 心旷神怡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宏壮 渊穆 惨戚 蛾眉 寂寥 谚语 (shùn) (niān ) ( yì ) (xiào ) (hóng) ( qī ) ( liáo ) (piāo miǎo) (zhū)(chèn) ( yí ) (xǔ ) (mù) ( é ) (yàn) 5 . 字词学习 尽致: 玩味: 瞬息万变: 铢两悉称: 闲情逸致: 心旷神怡: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细心体会其中意味。 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一丝一毫都相吻合。铢两:比喻微小之处;悉:都;称:相当。 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逸,安闲;致,情趣。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6 . 整体感知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本文围绕“无言”这一话题,表明作者怎样的观点?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7 . 整体感知 3、快速朗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无言之美”的? 提出观点 论证观点 得出结论 8 . 整体感知 (1)文章通过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2)接着阐述言意关系,证明言不尽意的“无言之美”。 (3)从图画、文学、音乐、雕刻四种艺术入手,举例论证“无言之美”; (4)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 (或:“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9 . 整体感知 无 言 之 美 引出话题(第1~2段):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引出话题——“无言” 分析问题 (第3~12段) 第3~7段:阐述言意的关系,提出言不尽意的观点 第8段:以相片和图画对比论证言不必尽意的“无言之美” 第9段:以文学作品的意蕴美为例证明“无言之美” 第10段:举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无言之美” 第11~12段:举出②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无言之美” 总结全文,归纳观点(第13段):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乐的“无声胜有声” 雕塑的含蓄不露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文章梳理 10 . 精读细研 1、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有什么作用? 其次,以这一事例为引,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首先,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入“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 11 . 精读细研 2、请概括说明第3自然段中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①“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 ②“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沌,无限; ③“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12 . 精读细研 3、第4自

文档评论(0)

a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章节测验不包含期末考试,题库具有时效性,请留意文档上传时间;课程会更新,有更新请留言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