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理文化教学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 中国古代天地观念 一.古代中国天地结构的认识 (一)盖天说: ①天圆地方说。《晋书·天文志》:“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②天圆与拱表大地。 七衡六间图示 (二)浑天说 张衡《浑天仪图注》:“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水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一百八十二分之五覆地上,一百八十二分之五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之中也,在南入地三十六度,南极下规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也。” 章潢《图书编?天地总论》“《隋书》谓日入水中,妄也。水由地中行,不离乎地,地之四表皆天,安得有水?谓水浮天载地,尤妄也。” 水→气。 天球北高南低,绕通过南北天极的轴旋转。 天赤道:与之斜交成大约24度角的大圆为太阳运行的黄道。 (三)宣夜说 清代邹伯奇:“宣劳午夜,斯为谈天家之宣夜乎?” 杨泉《物理论》:“夫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焉。”“夫地有形而天無體,譬如灰焉,烟在上,灰在下也。” 宇宙无限观。 二.古代关于天地本原和天体演化思想 (一)天地万物的本原 宋鈃、尹文:“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 (二)天地万物的演化 《管子》:“天地不可留,故动,化故从新。” 朱熹:“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二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拶得许多渣滓,在里面无处出,便结成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 《琅嬛记》:“天地毁乎?曰:天地亦物也,若物有毁,则天地焉独不毁乎?曰:既有毁也,何当复成?曰:人亡于此,焉知不生于彼也?天地毁于此,焉知不成于彼也?” 张载《正蒙?太和篇》:“气有聚散,并无生灭”,“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文化孕育发展的地理环境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是属于平行发展、交流甚少、互不冲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中国文化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西方文化则属于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疆域与政区 夏:阳城、斟寻、平阳、安邑、西河、帝丘、老丘 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政区:分封制和郡县制。 二级、三级制:郡县;州-郡-县; 称呼不同:郡县、州县、州-郡-县、道-州-县、路-州-县、省-道-县、省-地-县。 (二)民族融合与人口变迁 魏孝文帝拓跋宏。 人口:汉朝6000万→北宋1亿→1850年4.3亿 三次人口南迁: ①永嘉南渡。②安史之乱。③靖康之乱。 (三)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四)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 “三稳定”: 1.季风气候;2.大陆性气候;3.气候类型多样。 “两变化”:1. 温度:由暖变凉;2.湿度:温润变得干燥。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1.约从前3000年到前1100年:温暖期。 2.从前1100年到1400年:寒暖交错期。 ①西周前期第一个温暖期,后期第一个寒冷期。 ②从春秋至西汉,第二个温暖期。 ③东汉、三国直到南北朝,第二个寒冷期。 ④从隋唐至北宋初,第三个温暖期。 ⑤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第三个寒冷期。 ⑥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第四个温暖期。 3.1400年到1900年:寒冷期。“方志时期”。 ①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第一冷期。 ②从明泰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720年):第二冷期。 ③从清道光十六年(1840)到光绪十六年(1890):第三冷期。 4. 从1900年至今:“仪器观测期”。 气候与灾荒疾病情况有直接关系。 邓安特《中国救荒史》,2142年,灾害总数5150次。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连续性和持久性 (二)多样性和包容性 (三)保守性和封闭性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礼记?王制》:“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孟子?滕文公上》“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1.农业文明。 2.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3. 中原农业区:历代王朝的主要政区。 4. 优势文化的形成与环境之关系。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的影响 (1)幅员辽阔的文化缓冲的空间。 (2)独立的文化与封闭的地势环境。 (3)外来文化冲击不大。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

文档评论(0)

传世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