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3、文档侵权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引言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1]指出,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不断增多,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受东亚夏季风影响[2,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年来洪涝灾害频发[4],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例如1991年夏季江淮暴雨,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1999年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5,6],2016年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暴力梅”期间的特大暴雨过程[7],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间的特大暴雨过程,给社会生产和人民安全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加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8]。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就开始了对区域性暴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