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讯问中的虚假语用预设.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侦查讯问中的虚假语用预设 发现证据是一个过程,往往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充分掌握。“没有办法取证,不等于事实不存在,证据就在事实之中,只不过还处在虚拟的状态不是被证实的。虚不是主观臆断,而是逻辑严密推导出的空缺环节,是对正确前提演绎出的正确的结论的预见。”(季宗棠,2001:65)于是就可能根据案件实际情况“虚构事实”,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凭空捏造。而是根据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一般常人均认为该“虚构的事实”是存在的“事实”。(郑海,2003:333)补足这个缺损的环节后,虚就变成了实。正常的语言交际中,说话者在发话前往往首先会对受话者可能做出的反应加以估计和假设。说话者通常只能将自己相信是交际双方没有异议的、或者能为双方接受的信息处理为预设信息、。一旦把交际的任何一方持有异议的信息处理为预设信息,就属于虚假语用预设。(邹涛、曾江霞,2001)即说话者有时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 说话者可能会故意“做假”, 即在说话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一个虚假的命题作为预设说出来, 以掩盖说者的真正意图。(徐传宇,2001:64)例如,某日, 公安人员正在公交车上开展反扒窃专项斗争, 这时不远处一个姓王的人的手机响了, 令反扒队员感到奇怪的是,该人连看都不看一眼就立即手忙脚乱地把手机关了。这一反常行动引起了反扒队员的注意, 于是公安人员就上前暂扣下该人的手机并进行盘问。下面是一段询问笔录: 民警: 手机是你买的吗? 王某: 是的, 是我一年前买的。 民警: 一年来你一直在使用吗? 王某: 是的, 我一直在使用。 民警: 这样你一定对你的手机非常熟悉啦? 王某: 当然, 非常熟悉。 民警: 你知道手机的商标是在后盖的里面还是外面? 王某: (犹豫了一下) 商标在后盖的外面。 民警: 出示手机, 手机后盖外面没有商标。 王某: (心慌) 对! 对! 是里面, 是里面, 我记错了。 民警打开手机后盖, 里面仍然没有商标。 民警通过这一手段, 让对方的谎话一个个不攻自破。然后, 民警又根据这一突破口,步步紧逼, 反复交代党的政策, 终于迫使王某承认扒窃别人手机的事实。在上述这个案例中, 公安人员故意使用了一个虚假的预设—— 手机的后盖上有商标, 引犯罪嫌疑人落入办案人员设下的“埋伏圈”。如果王某确实熟悉这个手机, 就应该回答手机后盖上根本没有商标。但王某回答的事实却恰恰相反,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王某的交代是谎话, 从而瓦解其心理防线, 迫使其如实交待问题。对于少数反审讯较突出的“顺竿爬”的顽固分子, 预设的这种运用方法可以有力地打击犯罪嫌疑人的嚣张气焰,拿下其“拒不认罪”的顽抗态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星愿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