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职专用】河北省近八年(2015-2022)中职对口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docx

诗歌鉴赏-【中职专用】河北省近八年(2015-2022)中职对口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11 诗歌阅读 (一)(2015年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ll—l2题。 绝句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迟升的太阳临照壮丽的河山,领起全篇,突出春天阳光明媚、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 B.二句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芳香的花草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C.三句写冰雪消融,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衔泥筑巢,轻盈地飞来飞去,显出一番春意盎然的情状。 D.四句写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尽享春天的温暖,十分娇柔可爱。 【答案】A 【解析】“迟升的太阳”错,“迟日”指春天的太阳。因春天光照时间渐长,故称“迟日”。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中“迟日”“江山”“春风”“花草”四个意象组成一幅春的大景致,“丽”“香”从感官上突出诗人对春的感受。 B.诗的后两句是工笔细描的特写画面。飞燕的繁忙、鸳鸯的闲适.一动一静尽显春的生机与娴静。 C.最后一句写因沙地温度提升.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从情感的表达来看.春日鸳鸯成为诗人在大好春光中渴慕爱情的象征。 D.全诗语言自然流畅,不事雕琢,平朴如话,别有韵味。 【答案】D 【解析】“平朴如话”错,本诗所描景物清新雅致,格调清新脱俗,语言不是平实朴素的。 (二)(2016年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对这首诗的诗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忽传”表现捷报来的太突然,“涕泪满衣裳”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喜极而泣,悲喜交集。 B.颔联中的“漫” 通“慢”,此句写出妻子对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捷报并不在意,用以反衬诗人巨大的喜悦之情。 C.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写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在春季还乡是诗人的设想。 D.尾联中“即从”“ 便下”结合,一气贯注,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节奏迅疾,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 【答案】B 【解析】“漫卷”是胡乱地卷起;“妻子愁何在”指妻子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 1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后代诗论家赞这首诗为老杜“平生第一首快诗也”,“快”字的意思是指这首诗一气呵成,读起来节奏较快。 B.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C.全诗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矫饰,情真意切,于质朴中见真情。 D.全诗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忽闻官军胜利消息时的惊喜和思乡之情,最后两句显示了诗人归心似箭。 【答案】A 【解析】“快”不是指节奏较快,而是指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老杜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三)(2017年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 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篇点题: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竟忘了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 B.颔联是全诗的高潮,也是全诗最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 C.颈联从上一联中荡开,进一步写诗人惟兴所适,哪里还计算路途的远近。当诗人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怎能不怀依依惜别之情呢 ? D.末两句从远处转向近处,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是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并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出来,与前句“春山”“夜”“月”遥相呼应。 【答案】D 【解析】由最后一句中的“南望鸣钟处”的“望”可知由近处转为远处。 12.对此诗名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结构上看,“掬水”句承首句的“春”“弄花”句承第二句的“夜”,笔笔紧扣,自然圆到。这两句承前启后,形成全诗的高潮。 B.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 C.“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D.这两句精于炼宇。“掬”“弄”二字,既写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ngtb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