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为苏东坡“法理”三辨
“政治上保守”辨
苏东坡戴的一顶帽子很高,名曰“子瞻帽”,当时很走红。另外,别人还给他戴了一顶“政治帽子”,名曰“保守派”。
说苏东坡政治上保守,不愿意“兴革”,实在是冤枉了他。只要我们不再坚持“非白即黑”的哲学,多读读他的“进策”和“史评”,就知道他骨子里都主张变革。他的一篇《教战守策》就体现了居安思危的政治家眼光。
纵观“熙宁变法”,他与王安石闹矛盾,讽喻“新政”,实质上是个“方法之争”,即王安石要“速变”,苏东坡要“渐变”。他曾多次向神宗皇帝慷慨陈言,在改除旧弊、富国强兵这一点上,他跟王安石的看法一致,至于用什么方法变革,他们之间差异太大。后来苏东坡还打比方给皇帝听:咱们国家现今就如一个久病体弱之人,只能逐步调理,对症下药,绝不能如王安石之法,施以“悍药毒石”,那样做,就会将患者折腾得元气丧尽,不可收拾了。
苏东坡既是文豪也是哲人。他相信老子讲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煎小鱼一样,心急翻来翻去,小鱼就碎了。必须耐着性子,循序渐进,等那小鱼的一面基本煎好了,再翻过来煎另一面,只有这样,煎出来的小鱼才完整、好吃。改革的道理也是一样。
无论身处逆境顺境,苏东坡都彰显出了政治家的风采。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当司马光重返政坛登上相位之后,硬要恢复差役制,废除免役法时,苏东坡此时任皇帝的秘书,他一股脑儿抛弃昔日所遭受的屈辱,勇敢地站出来抗争,主张不“因人废法”,认为不能全盘否定“新法”的成果,结果他跟司马光闹得很凶,以致落了个“王安石第二”的名声。
苏东坡也是个有名的廉吏,只不过是他的文名压住了他的“政声”。他的眼光始终盯着实际,特别是处理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事情,他一直不赞成“走极端”或“一风吹”。“熙宁变法”的结果,证实了他这位“通才”的预见。
苏东坡的思想并不保守,他那“渐变则民不扰”的政治主张,至今仍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美食家”辨
时隔九百余年,以苏东坡命名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之类,还在吸引着“吃货”们,人们大快朵颐之余,也许认为苏东坡这一辈子吃遍了山珍海味,只差飞机翅膀没有吃着了。
其实,这是个大大的误会。苏东坡一生坎坷,他两度在京城做官的时间都很短,在下面做地方官也是一贬再贬,领不到薪俸的时候多,偶尔有点积蓄,他又将其捐出来用作了公益事业。再说,他拖着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和一帮家丁,负担也重,因此他的吃喝实在“平民化”得很。
这位“百姓之友”的“吃经”之所以出名,除了他的文名鼎盛之外,主要在于他的烹调术的高明。他善于“粗菜细作”“粗粮细作”,吃得比一般人艺术一点,仅此而已。他在黄州流放务农时研制的“东坡肉”,就属平民美食,这有他的《食猪肉诗》为证:“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善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早晨起来打两碗,足饱自家君莫管。”
餐桌上有猪肉吃,这算是苏东坡一家的好光景了。怕就怕那“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窘境。好在苏东坡生性达观,又能使禅机落实于生活。在黄州期间,他还发明了一种可以同时煮汤和蒸饭的简易烹调法,美其名曰“东坡羹”。
苏东坡首次出任太守是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这在当时是个非常贫瘠的地方。此地的百姓有窝窝头当饭和枣子当菜的话,就要算是好年胜景了。苏东坡接任时,全境欠收,官员的薪俸锐减。他在《杞菊赋》的序言中说:“余仕官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庭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的。扪腹而笑。”这就是说,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看到厨房空空如也之时,也不得不到城郊野地去找枸杞和菊花当代食品。他的家僮虎儿吃了几个月玉米野菜糊糊,由小胖墩变成了小瘦子。而他自己坚持日食杞菊,过了较长一段日子,人也胖了,白了的头发也变成了黑丝。瞧吧,药草在他嘴里也成“美食”了。
后来,苏东坡谪贬海南,其弟苏辙也贬官岭南之雷州,兄弟俩难中相遇,结伴同往海边徐闻。途中一日饥甚,见道旁有卖汤饼者,苏东坡便叫儿子苏过买了两碗来,汤饼粗恶不可食,苏辙停筷叹息时,苏东坡已吞个精光。接着,苏东坡告诉老弟:“吞咽可也!你还咀嚼它干嘛?”苏辙望着长兄,苦苦一笑,也就试着吞咽起来。由此可见,苏东坡在长期的“罪官”生活中练就了吃粗恶食物的本领。
“北船不到米如珠”。苏东坡渡海到了海南儋耳(今儋州市)黎族杂居区,已是住无屋、吃无粮、疾无药的“三无”之境,大米当然就像珍珠那样稀罕了。年过花甲的他住在獠洞旁边的槟榔庵里,开始吃山边寻到的苍耳,还吃蔓箐、芦菔和苦菜等野生植物,他称之为“葛天氏之遗物”。后来有山竽作主食,陪伴他的小儿子苏过便仿效父亲昔日玉糁羹之作法,以山竽作羹,竟得奇香妙味。苏东坡连饮几口,高兴异常,遂吟成一绝:“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