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件:2月3日学习虚词“而”.pptx

高中语文课件:2月3日学习虚词“而”.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试大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2、“在文中”: ①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②常见用法(非词典用法)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则、者、之、与 。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学法指导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虚词词性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动词“作出”、“制定”“替”、“给”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代上文的“君子” 二、总结技巧,理性上升 1.词性界定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比如“之”有三种词性: (1)作代词,有第一、第三人称两种。 (2)作助词,一般有六种用法:一是定语的标志,译为“的”,如“前车不忘,后车之(的)师”;二是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如“以其求思之(得)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公输》);四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五是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六是音节助词,无实义,如“久之,目似瞑”(《狼》)。以上一至五是结构助词,通过分析虚词的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2.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如“乎”: (1)作语气助词:①表疑问或反问,常用在句末,可译为“吗”“呢”,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②表感叹,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多为感叹号。可译为“啊”“呀”等,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③位于形容词后,作词尾,如“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2)作介词: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3.语境推断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以”前有动词“驾”“举”,后又有“属”,动作具有连贯性。因此,句中的“以”应为连词。又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4.结构分析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那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5.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或固定词组的标志词,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惟利是图”)等。“是以=以是”,译为“因为这”;“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6、牢记典型,辨析易混 近5年高考虚词题的题干设问完全一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虚词的用法灵活多变,甚至变幻莫测,出题者巧妙地从对比角度设题,降低了难度,而又切合虚词本身的特点。从这里,我们也得到有益的启示,复习阶段要把虚词易混用法一一辨析清楚,这正是要考的出题点。如“而”字,作连词时,可表示转折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