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 精心整理
精品文档 可编辑精品文档
第二专题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概述
从古代食品卫生法律制度到现代《食品卫生法》
(一)中国古代朴素饮食观念和食品卫生、食品安全之关联
中国是一个饮食大国,孔子讲“食色,性也”,本性使然,越是贵族对饮食的内容和形形式越是讲究,当然也对食品卫生有自己的考究了。孔子讲过饮食的“六不食”,说一个家庭富裕也是讲“钟鸣鼎食之家”,其实指古代食器中的“鼎” 用来盛水和酒。“裕”的本来含义也是指“衣食无忧”的含义。古代,把饮食和修养身心结合起来,比如顾仲在他的《养小记》中提出:“饮食之人,大约有三:一曰餔餟之人,秉量甚宏,多多益善,不择精粗。一曰滋味之人,求工烹饪,博及珍奇;又兼好名,不惜多费,损人益之,或不暇计。一曰养生之人,务洁清,务熟食,务调和,不侈费,不尚奇;食品本多,忌品不少,有条有节,有益无损,遵生颐养,以和于身。日用饮食,斯为尚矣。”,顾仲赞同第三种人,讲究养生之道。古代饮食也讲究养性,比如明代人高濂著《遵生八笺》,卷十有一篇《饮食当知所损论》,详细论述了饮食养生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多有可取之处,他说:“饮食所以养生,而贪嘴无忌,则生我亦能害我。况无补于生,而欲贪异味以悦吾口耳,往往隐祸不一。意谓一菜一鱼,一肉一饭,在士人则为丰具矣。养性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谷气且然,矧五味饣厌饫为五内害哉!”,又指出:“凡食,先欲得热食,次食温食暖食,次冷食。食热、温食讫,如无冷食者,即吃冷水一两咽甚妙。若能恒记,即是养生之要法也。凡食,欲得先微吸取气,咽一两咽乃食,主无病。食宜常少,亦勿令虚。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冬则朝勿令虚,夏则夜勿令饱。饱食勿仰卧,成气痞。食后勿就寝,生百疾。凡食,色恶者勿食,味恶者勿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此外,有人把饮食和磨炼意志结合起来,如清末薛宝辰的《素食说略》“例言”所云:“肉食者鄙,夫人而知之矣。鸿材硕德,未有不以淡泊明志者也。士欲措天下事,不能不以咬菜根者勉之。”后来有了一本非常有名的好书叫《菜根谭》,专讲修身养性、磨炼性情的,说“嚼得菜根,百事可为”。饮食养性,重在自觉,比如富贵之间,能否真正的坚持清淡素食,抑未可知。包括,道家、佛家,其他的家庭对待修炼也是讲究少食、素食的,比如《红楼梦》中的妙玉,年幼体弱,世人无法供养,如要保命,需要出家,当然,她是世俗清修的那种,包括林黛玉,也不能吃肉多、油浓的食物,更不要说多食了。当然,有用饮食来教育人的,比如中国的节约意识,饮食礼节,饭前饭后要洗手,都是从食品卫生的角度来思考的。这种方法,许多来自朴实的自然科学理念。
饮食礼仪除了自然性的,家庭性的,还有社会性的成分在里面,比如古时流行的“乡饮酒礼”,便是施行教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唐人佚名的《乡饮赋》就全面的叙述了这种礼仪:“乡饮之制,本于酒食,形于尊俎;和其长幼,洽其宴语;象以阴阳,重以宾旅。此六体者,礼之大序。至如高馆初启,长筵初肆,众宾便仙而入门,主人稽首而再至,则三揖以成礼,三让以就位。贵贱不共其班,少长各以其次。然后肴粟具设,酒醴毕备;鼙鼓递奏,工歌咸萃。以德自持,终无至醉。夫观其拜迎拜送,则人知其洁敬;察其尊贤尚齿,则我欲其无竞。君若好之,寔日邦家之庆;士能勤之,必著乡曲之行。今国家徵孝秀,辟贤良,则必设乡饮之礼,歌《鹿鸣》这章,故其事可得而详。立宾立主,或陛或堂,列豆举爵,鼓瑟吹簧……”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躯体无病。”在中国古代,食品和健康之间的关联也很密切,黄帝内经中讲:不治已病治未病,讲的也是要预防性治疗,包括现在食品安全的与预防性原则也起源于此啊。食品安全,重在防范。中国古代人,饮食讲究“食不厌精,烩不厌味”,对饮食形式上的要求也几乎达到了顶点,比如国人食蟹的历史,最早又可追溯到西周时代。从《周礼》和晋代《字林》记载可知,我国已有两千七八百年的吃蟹历史。自古以来,食蟹似乎是一件大有讲究的雅事。早在明代,能工巧匠即创制出一整套 精巧的食蟹工具。据明代美食指南《考吃》记载,明代初创的食蟹工具有锤、镦、钳、铲、匙、叉、刮、针8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腰圆锤、小方桌、镊子、长柄斧、调羹、长柄叉、刮片、针。故称之为“蟹八件”。后来从明代至民国初年,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到蟹三件(鼎、签子、锤)、四件、六件、八件、十件、十二件,后发展到鼎盛时期最多的一套吃蟹工具竟多达六十四件。”可见,其考究到了何等程度。总结古代的饮食,与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相关的我们有几点总结:第一,古代人的食品安全意识是朴素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但是有许多方面却是很符合自然科学规律的。第二,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的规则往往都是一些习惯法,强行法的规定很少,这些习惯做法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来传承,也靠家庭教育、社会道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