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文化分析和总结.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为要走出混沌,必须能清楚三个问题:第一,华为为什么成功?第二,支 撑华为成功的要素是什么?第三,华为要取得更大的成功还需要哪些要素? 高绩效文化 文化洗脑的新挑战 在华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对员工文化洗脑。这也是把华为的理念贯穿到所有员工的行为中的保障。尤其是现在,员工平均年龄只有 20 多岁,如何教育这帮没有受过严格的职业素养训练,职业化水平偏低,个人价值观非常强的独生子女,成为一个新的难题。 现在,华为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新职工入职后,首先要在华为大学进行一星期的入职培训。为强化华为文化,新员工到华为 6 点半起来跑操,迟到要扣分,而且还要扣同宿舍员工的分。这不是不人道,是培养团队精神,不能让新员工像在大学一样各自为政。否则,华为一年进来 15000 名毕业生,如果全是自由散漫的乌合之众,华为原有的文化就要被稀释掉。文化的作用既可以稀释,也可以强化。 新员工的文化课程有 4 门,每门都很厚,包括各种文章和案例,有专门老师教授。每个新员工到华为都要配一个导师,导师就是老员工,给新员工讲文化、讲传统、讲流程,解决思想问题和业务问题。华为对导师有严格的奖惩措施,新员工出了问题要追究导师的责任。 在经历华为大学这一入职的前期阶段后,新员工到了各部门后也要适应不同的文化。比如,研发部门是“板凳要坐十年冷”,营销部门是欢迎“狼性文化”的员工,路由器产品部门的文化则是做“世界一流的路由器”,生产部门的文化是“质量是我们的自尊心”。但所有这些文化,就好比竹笋的每一层,其包围的 核心仍然是高绩效。 跨文化管理 在规划《华为基本法》时,任正非明确提出,要把华为做成一家国际化公司。与此同时,华为的国际化行动也开始了。2000 年,华为真正大范围走出国门。但是,在国内推行成功的华为文化,能否和华为的业务一起走向世界,就又成为一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只有十来年历史的中国企业来说,由于缺乏对国际商业规则、尤其是商业文化的理解,造成了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2004 年,首钢在秘鲁的铁矿公司罢工事件、2006 年,上汽集团在韩国的双龙汽车罢工事件,就是两起典型事例。 华为到国外也要适应国外文化。比如到德国,人家守时概念很强,而我们 会议一开就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而到非洲国家则相反,非洲员工比较散漫, 到那里则要改造他们。 华为也有意识地将文化灌注到在海外的公司。在设立海外代表的时候,华 为特意挑选性格明显的员工派过去担任负责人,让这些人起到“播种机和宣传 队”的作用。比如华为压强原则,讲究集中优势兵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擅长 的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在战略上是以十当一,杀鸡用牛刀,一 旦认准就大力去做。华为文化强大的执行能力,从其在短短一年就在国外建立 32 个代表处的速度可见一斑。 海外早期员工都是华为的人,就像一个女人嫁入一个大家庭,你得顺着这 个家庭的文化来,所以即使后来的海外人员比华为的人多,文化还是华为的。 2005 年,华为的海外市场业务收入占全年销售收入的 58%,首次超过国内市场。2006 年,华为设定的目标是,年销售额增长 32%,从 2005 年的 59 亿美元提高到 78 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收入将占 60%以上。 在华为大学门口,有一块石头,上面写着“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文档评论(0)

dqy118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上海海滋实业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10115MA7DL1JF2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