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庸之道蕴含的教育思想
“中庸”在前几十年曾被世人口诛笔伐, 蔡尚思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总批判》中说:“中庸思想是骡子,非驴非马;是 蝙蝠, 以异禽异兽;是两栖,可水可陆。”但其实不然,中庸之 道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是儒家提出的一种道
德实践的原则和处世待人的方法,也是一种调和社会矛盾使之达 到中和状态的哲理,在儒家思想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大致说来,中庸之道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一是由孔子提出中 庸之道阶段,二是由子思系统归纳《中庸》阶段,三是以董仲舒 为代表的汉儒继承和发展阶段,四是韩愈、李翱将中庸与佛家思 想融合阶段。这里主要和大家探讨第二阶段, 依据子思的《中庸》, 谈谈其作为古代经学教材,蕴含的教育意义。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 “乃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主要经学教材之
一。宋朝的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 经典著作合称为《四书》,此后它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取 士考试用书。尽管封建的科举考试制度存在着一些弊端, 但作为考试用书的《中庸》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方面却给 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当今仍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一、教育目的:“用中”
最早见于《尚书》,指一种无所偏倚的中正状态,而且被当
成一种美德来要求于统治者,如《酒诰》:“作稽中德”,《大 禹
谟》:“允执厥中”, 《盘庚中》 :“各设中于乃心”。 在《中 庸》里,记录了孔子的观点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 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子程子认为“不偏之谓 中,……中者,天下之正道,……”,又说“中字最难识,须是 默识心通。且试言一厅, 则中央为中; 一家,择厅非中而堂为中; 一国,则堂非中而国之中为中”。
对中庸的解释历来有三种:一是汉代的郑玄,他认为:“中 庸者, 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 昭明圣祖之德也。 ”;二是三国的何晏, 他认为“庸者, 常也”, “中和为常行之德”; 三是宋代的朱熹, 他认为“庸, 平常也”, “中者,不偏不
倚、无过不及之名”。
综上可知, 《中庸》的理想境界是教育人们在道德修养、为 人处事等方面都要把握住一个尺度一一“执其两端,用其中”, 只有掌握好这个度,“无过无不及”,才能做到恰到好处,达到 预期的效果。 如在给自己定位的时候要“君子素其位而行, 不愿 乎其外”;在处理困难的时候要“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对待 上下级的关系要“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在说话、办事、行动 之前要“言前定则不?0,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 则不穷”等。
“用中”是智慧, 正如冯学成先生所说: “中庸是一种根据
日常生活而顿悟的人生艺术,是一种对人、对事、对社会能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
二、教育内容:“诚” “尊德性,道学问”先要注重德性,然后才是学问。而所谓 的五
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 朋友之交
也。”)、三达德(即“知、仁、勇”)、天下国家的九经(即 “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 、体群臣也、子庶民也、
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也都是以德性为本,下面 主要以德性之一的“诚”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中从二十章开始到三十二章都提到了“诚”,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里的“诚”指人自身不可或缺 的修养、品质,需要不自欺和不欺人。不自欺叫做“慎独”,慎, 谨慎,小心;独,个人独处。《中庸》认为:一人独处时,其欲 望不为人知,其行为不为人见,所以应当谨慎小心。因为一个人 的情欲行为,尽管隐藏得很好,但也会被人发觉。如果在其刚刚 萌发的时候不去加以节制,放任自流,最终必会泛滥成灾。宋程 颢也说:“明道之要,不可不诚。道之在我,犹饮食居处之不可 去,可去皆外物也。诚以为己,故不欺其心。人心至灵,一萌于 思,善与不善,莫不知之。他人虽明,有所不与也。故慎其独者, 知为己而已。”因此,必须防微杜渐,戒慎自守,要
时刻自律。 不欺人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做人准绳。 荀子也重视“诚”,
认为 “诚”是所有德行的基础。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
无它事矣。”一个人只有拥有了至诚, 才能“尽其性”, 进而“尽 人之性”、“尽物之性”、 “赞天地之化育”, 达到“与天地参” 的最高领域。“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 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今天也是如此,人人都要讲诚信, 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 不可言而无信。否则“无物”,在社会上 寸步难行。
“诚”这种自身不可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