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文悼词(3篇).docx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明节祭文悼词(3篇) 清明节祭文悼词1 又是一年的清明到来时节,总让人有隐隐的心痛与不安,这个时候,又总会让我想起我的奶奶和我的姥姥,已经有12年了,整整一轮的时间。 因为离家在外的缘故,几乎从未回家给两位老人上过坟,只是每年的春节会在家里他们的遗像前上香叩头,表表心意而已。清明节,是这些年我唯一一次回老家,那时不知什么原因,快到清明时,心里异常地烦躁起来,仿佛被什么牵引着一样,迫着自己放下手头的一切回到了山东的老家。 清明节的早晨,就与爸妈踏上回乡的路,想想距上次回老家已有9年的时间了,那次是送奶奶的灵柩回村。两边的田地里已是葱绿一片了,这么近距离的接触土地,再加上暖暖的阳光,一路上还是感觉很是好奇,也很舒畅,仿佛是来踏青的一样。老家其实离家所在的那个城市并不远,也就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 车在离村不算远的地头停下,沿着窄窄的田埂走进去,家族的坟地只是堆在田间地头的几个小土丘而已,为了辨认的方便,早年在坟头的旁边栽了一棵桑树,现在也已经枝繁叶茂了。爷爷奶奶,还有太爷爷太奶奶的坟紧挨着,坟头前有烧过纸的痕迹,看来已有近房的本家拜祭过了。旁边不远处有几个也在扫墓的乡人,似曾相识的感觉,看到我们时,纷纷跟爸妈打着招呼,妈说都是些本村的乡亲,面对他们投来的询问的眼光,我只是不停地点头致意,不知该如何跟人家攀谈。 这时候,妈妈已经把带来的供果依次摆在奶奶和其他几位先人的坟前,拿出叠好的纸钱,我跟在爸妈的后面跪在奶奶的坟前,还没等妈妈开始祷告,我已经哭得不行了,我从来没见过爷爷的面,爷爷是去世后才从很远的地方被送回老家的,现在跟奶奶合葬在了一起,我不知道他们以前为什么分离,我只希望在另一个世界,爷爷和奶奶可以永远相守,永远守在太爷爷太奶奶身边。 给奶奶扫完墓,已接近中午时分,跟着爸妈进到村里,那是我小时候经常回来的地方,但自从上了高中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了,十多年了,一切都变得陌生。奶奶的老屋还在,应该是这村里最破旧的一个院落了吧?一二十年没有人住也还是属于我们家的,门口的那棵老槐树更苍老了,枝叶也更繁茂了,只是落寞孤伶了许多。小时候放暑假回家时,几乎每个晚上都是在这棵老槐树下度过的,铺张大大的凉席,躺在奶奶的身边,看着满天的星星,听在树底下纳凉的叔伯爷爷奶奶们讲天女的故事,一切又都似乎回到了过去。扒着门缝看院落里已是狼藉一片,泪水又止不住地流下来,那一刻突然可以体会到为什么父母不愿意丢掉那些我们认为是垃圾的东西,因为那些东西在他们眼里不只是一个物件,更是一段不愿丢弃的回忆。 奶奶,今年的清明节我不能回家给您扫墓了,就把这里作为你扫墓的地方,我只想告诉你,我过得很好,我们都过得很好,你在那里也要过得好好的,跟太爷爷太奶奶一起,不要担心我们,我大爷在去年底的时候找您去了,你一定已经见到他了吧? 清明节祭文悼词2 清明节已经过去了。 这个日子也已经过去了好多天,今天信手翻看以前涂鸦的文章,才发现这篇清明追忆尚未发到自己的BLOG里,所以在此补发。 这个节日对于我来说,只是普通的一天而己,但对儿子来说是好奇的,在不到清明节时就嚷着要过:看见别人在路边烧纸,就催促着要买纸,可是烧给谁呀?儿子想了半天说烧给老太太。 老太太是前两年在玛纳斯县城去世的,对于儿子来说虽然小时见过老太太几面,但恐怕早已记忆全无了,也只是偶尔听我唠叨时记住了。 儿子的提议虽然无法付诸现实,但却轻轻的勾起了埋在心底的一些记忆。 70年代,我家还在玛纳斯县城居住,我的记忆最深处也就是5、6岁的时候,对老太太的第一个印象是老太太带着年龄尚小的小叔,有时来家偶尔“吵吵”,不记得吵吵些什么了,但母亲从来都只听不说,该做什么做什么。 父亲是在15岁的时候就到了新疆,因为家里闹饥荒,按父亲的话来说,家里很穷,有饿的站起来就打晃,为了避免不被饿死,扒了一辆火车寻兄而来,父亲的兄长——也就是我的大伯,在新疆铁路局,结果没有找着,恰适交通厅招人,就留了下来。 当父亲稳定下来后,先把自己的大弟弟带了过来,找人托关系,在县城附近的农村落了户口。 父亲和叔叔兄弟俩人后来就合计着将家里的老太太也落户到新疆,对于这个决定,母亲是坚决不同意的,在结婚之前,母亲是跟着父亲回过一次家的,对于老太太的厉害是耳闻目见了的。 但是,在叔叔一力鼓动下,架不住劲的父亲私下里运作着将老太太和小叔办到了玛纳斯,并在县城里落了户。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朋友很多,家里经常请客,也经常参加别人的请客吃饭,父亲曾经总是醉着的,因为要求人办事,也有帮朋友的朋友办事,所以,家里好象随时都会出现断顿,出现寅吃卯粮的现象,好在母亲很能干,赶毛驴车、砌墙、搬水泥。 总之,只要是能找着挣钱的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