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间与现代历史意识的重建.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时间与现代历史意识的重建 何谓历史时间 历史时间是当前西方史学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讨 论。历史时间(historical time),不能按字面理解为是对时间的历史研究, 即将时间这一概念置于历时性的脉络中,考察其形成、发展与演变;也不是对时 间进行共时性研究,即探究不同地区或文化传统对时间的不同理解;同样不是对 时间进行历史社会学或社会史的研究,如分析时间的社会内涵、时间与权力之间 的关系,等等。所谓的历史时间,主要是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种时间向度 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相互关系背后所体现出的历史意识的变化。 一般认为,“历史时间”这一问题主要由德国历史学家莱因哈特·科塞勒克提出。 虽然科塞勒克并没有为历史时间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从其多篇涉及这一问题的 论文中可以看出,历史时间就是指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变动关系。科塞勒克在其文 集《过去之未来:历史时间的语义学》中指出,他要考察的主要问题是“在一个 既定的当下,过去与未来的时间维度是如何发生联系的?它涉及这样一个假设, 即在区分过去与未来,或者(人类学意义上的)经验和期待时,有可能把握像历 史时间这样的东西”。 为此,科塞勒克提出了“经验空间”和“期待视域”这两个概念,用于分析过去 与未来之间的关系。科塞勒克认为,经验空间代表了过去,期待视域则指向未来。 在现代社会之前,人类的经验空间处于连续性的状态中,过去不仅是现在的参照 物,更为应对未来提供了方法和范例。未来因而是既定的、可知的,人们对之不 会再有过多的期待。但是自18世纪以降,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一系列事件持 续冲击着这种以过去为中心的时间体制,过去的经验对现在和未来不再有指导意 义,人们将希望和期待都投射到一个新的未来之上。过去的经验空间和未来的期 待视域由此发生了断裂,而历史时间即诞生于这种断裂之中,它指向了未来,代 表了一种以未来为导向的时间意识。 受科塞勒克的影响,法国历史学家弗朗索瓦·阿尔托格提出了“历史性的体制” 这一概念,试图厘清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阿尔托格看来,历 史性的体制指的是人们生活于其中且服从于它的强大的时间秩序,分为古代的、 现代的和当下的三种类型。其中,古代的历史性体制以过去为导向,对应的是科 塞勒克所说的“经验空间”;现代的历史性体制以未来为导向,从中产生出了 “期待视域”。阿尔托格对科塞勒克“历史时间”理论的推进之处在于,一方面 创造性地提出了“当下的历史性体制”这一概念,并用“当下主义”加以概括, 即当下取代了过去和未来,成为人们行动的唯一的参照系,构成了人们今天的时 间经验;另一方面对每一种时间体制的不足都有所反思,既不希望人们沉浸于过 去的经验,也不希望人们停留在当下而驻足不前,更不希望人们只注重发展而忽 视了它的可持续性。相反,他希望人们去协调不同时间体制的关系,找到一个可 行的方案。 历史时间与历史意识 科塞勒克“历史时间”概念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历史意识的变化。正如科塞勒 克指出的,期待视域的出现,意味着对经验空间亦即对过去的抛弃,这显然是一 种典型的现代历史意识,它以进步主义和未来主义为特征。进步主义表达了今胜 于昔的强烈信念,而未来主义则是进步主义在逻辑上的必然结果,它强调对一切 价值的判断和重估都要以未来为导向。也就是说,无论过去和现在如何,一个更 加美好的未来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 对现代历史意识来说,过去与现在的分离是其产生的前提,也是人们得以摆脱历 史的重负,面对未来的先决条件。科塞勒克以经验空间的失效,说明了过去与现 在的断裂,但更多地侧重于个体或集体的日常经验。阿尔托格则不同,他从政治 事件入手,强调了社会秩序的变动给人们的时间体验带来的巨大冲击。阿尔托格 将法国大革命视为现代的历史性体制的开端,原因就在于法国大革命在革故鼎新 方面史无前例的特征。他特别以夏多布里昂这样的保皇派为例,分析了法国大革 命所造成的时代断裂感。 1793年,流亡伦敦的夏多布里昂开始创作其处女作《试论古今革命》,试图将法 国大革命与欧洲历史上的诸多革命进行平行对比,进而证明“日光之下,并无新 事”这一古训的正确性,即法国大革命并非“史无前例”,它的人物和特点都是 古今革命的再现。然而,夏多布里昂在写作过程中却深刻体会到,革命事态发展 之迅猛、变动之剧烈,是以往任何经验都无法认知和把握的:“常常,晚上就要 把白天的草稿涂掉:事件跑得比我的笔迅速;突然一个革命让我所有的对照都变 成谬误。”夏多布里昂意识到,法国大革命已经催生出一个与旧有的时间关系冲 突不断的时代,这是一种无法逆转的现代时间秩序。

文档评论(0)

领航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中小学教案的个性定制:修改,审批等。本人已有2年教写相关工作经验,具有基本的教案定制,修改,审批等能力。可承接教案,读后感,检讨书,工作计划书等多方面的个性化服务。欢迎大家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