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学术画中游建筑群的营建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壹 画中游组群概况 画中游建筑群坐落于颐和园万寿山西南坡转折部位,是一处极具山地特色的园中园,东西宽和南北深各为70米,总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其东侧为云松巢、邵窝殿,由湖山真意向东连通至智慧海,南与听鹂馆相对。此处地势高敞,视野宽广,既可观景,又可得景。从画中游向南、向西都有宽广的视野,南可俯瞰昆明湖景,西可远眺玉泉、西山山色,是万寿山前山一组重要的观景建筑群。由于建筑倚山而建,视野开阔,循廊观景,仿佛置身于画中,故名“画中游”。 ▲画中游建筑群区位图画中游建筑群由画中游、澄辉阁、爱山楼、爱山亭、借秋楼、借秋亭、石牌楼、垂花门、湖山真意及游廊组成,总建筑面积1021平方米。整组建筑比湖面高出30米左右,场地南低北高,南北高差约20米,地面坡度较大,约20多度,亭、台、楼、阁依坡而建。整组建筑群以楼、阁为重点,以亭、台为陪衬,以爬山游廊上下串连,又运用较大量的叠石成山和围植浓密的松柏树木,构成以建筑见胜的山地小园林特色。景观空间层次变化较大,因坡就势大体上分为上下两个层次。爱山楼、借秋楼和石牌坊以南的庭园部分为第一层次。它以八方形阁澄辉阁为中心,东接爱山楼,西接借秋楼,顺地形的等高线布置叠落状的三层台地。第二层次以画中游主殿为中心,由两条环抱状爬山廊抱合起来。 ▲画中游建筑群总平面图?▲画中游建筑群纵剖面图?整组建筑群有四座主要建筑:澄辉阁突出于建筑群中轴线的最南端,画中游主殿位于中轴线的最北端,而爱山楼、借秋楼两楼分列于一东一西。四者用廊连接构成重点突出,布局对称,前后衬托,互不遮挡,有如仙山琼阁的画意。不仅画中游整组建筑群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就单体建筑本身也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如澄辉阁,为两层敞阁,由于立基于陡峭的山坡上,前后高差约4米,所以下层的柱子不得不顺着山石起伏而长短不一。阁的上层空透开敞,东、南、西三面都可凭栏远眺,青山塔影,堤岛湖泊,深远迷蒙。立柱与楣子、木栏杆构成一幅幅美景的画框,从框中透视,人们仿佛置身画境,如游画中。 ▲借秋楼、澄怀阁、爱山楼(2006年摄) 画中游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属清晚期建筑。建筑格局及山石假山基本保留了初建时的形制,对于建筑主体及叠石造园在历次修缮时也未进行大规模的改动,本组建筑保持较为完整。经档案记载,本组建筑历经百年未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仅对建筑屋面、装修、油饰彩画等局部位置进行过修缮。 贰 画中游组群营建过程 1.乾隆时期:始建 颐和园前身清漪园的修建是经过十余年的漫长过程陆续完成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解决北京西北郊水患,迎接崇庆皇太后六旬万寿,乾隆皇帝拓展西湖,堆培瓮山,启动了清漪园修建工程,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漪园竣工。画中游建筑群的施工年代和过程无确切的资料记载,根据乾隆御制诗中最早出现该建筑名称的年代推知,乾隆十九年(1754年)已有画中游;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已有爱山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已有澄辉阁、借秋楼。乾隆十九年御制诗《晓春万寿山即景八首(其七)》:(倚岩构筑得层楼,面势昆明万景收。我意独欣云外赏,人来群拟画中游。)乾隆二十五年御制诗《爱山楼》:(问谁无所爱,仁者乃爱山。斯楼得斯名,顾宁不腆颜。能仁渠足当,为仁愿勉旃。鸟语花香地,春风秋月天。皆可谓之仁,凭窗揽结间。)乾隆二十九年御制诗《题澄辉阁》:(山阁临湖揽碧空,波光峰态两相融。欲各雨后清和趣,只在澄辉镜影中。)???乾隆二十九年御制诗《借秋楼》:(窗挹波光庭种楸,一天飒景在高楼。履霜早是羲经着,底事循名更借秋。)?乾隆每到一处登临巡幸、观风赏景,都要纪游吟咏,正如乾隆所说:“不能不涉笔成章,以昭纪实”。可见,乾隆是以诗纪事,以诗纪史的。乾隆御制诗对史实的如实描写、对景观的详细介绍、对季候的精确把握等都是研究清清园绝好的史料佐证。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五十八年(1793年)共在画中游留下描写建筑的御制诗十六首,多次提及季候特征与园林植物,体现花木配置之巧妙,亦体现画中游建筑群追求与自然山势结合的造园手法。乾隆时期绘制的《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是乾隆皇帝生母崇庆皇太后六十岁寿辰举行盛大的庆寿活动的写实长卷,从京西万寿山东宫门起,沿万寿山、昆明湖入长河,又经西直门、西安门、西华门,至紫禁城寿安宫,是研究乾隆时期清漪园唯一的、最真实、最全面的图像资料。在《万寿庆典图》节选图中,乾隆时期澄辉阁屋顶形式为不等边八边形与现状相似,可见明确的室内外划分与现状不同;画中游组群南部与周围环境以自然叠石和云步踏跺形式相联系,并非现状的规整的三层台地和宇墙泊岸。▲《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中的画中游?2.嘉庆时期:昌盛《清漪园画中游殿宇亭座游廊粘修销算银两册》记载:“清漪园粘修画中游殿三间……西山游廊十一间游廊楼六间……”;《清漪园澄晖阁等座粘修销算银两总册》记载:“清漪园澄辉阁

文档评论(0)

stere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