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见义勇为中的民事责任问题研究
摘 要
古往今来,见义勇为作为我国的传统美德不断地被立法和道德所颂扬,有路
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助人情怀,也有舍己为人的无私精神。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突
飞猛进,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已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出现了金钱至上主义,当前
的道德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见义勇为行为无疑是当今利己主义所充
斥的社会中的一道曙光,但见义勇为者在实施救助行为后所面临的不仅仅来自社
会的赞扬和奖励,很多时候随之而来的是许许多多的困扰,如见义勇为反被诬陷
后面临着巨额的赔偿,又或是见义勇为后所带来的损害无人赔偿,导致流血又流
泪。加之大众媒体对于这种负面行为大肆报道,致使在见义勇为前人人自危,从
最开始的犹豫到最后的视而不见。如何消解这种见义勇为的困境这不仅是我国当
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同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
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7年 《民法总则》确立了见义勇为条款,符合时
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法治社会正义的功能,但也因此产生了一系列
的问题,后2021年生效的 《民法典》未做任何修改完全沿用该条款,因此民法
典时代仍需直面过去所产生的问题。
通过对比和总结国内外规制见义勇为中民事责任的法治进程,结合我国各省
份规定不一的地方性立法,不难看出我国见义勇为中的民事责任问题仍有待于解
决:一是立法上存在许多问题。各地方关于见义勇为的保护立法差异性较大,不
仅对于见义勇为的认定主体规定各不相同,还对行为能否构成见义勇为也各有规
定,有的要求表现突出,有的则要求行为合法;见义勇为通常被认为是无因管理
的一种,而无因管理中管理人享受必要费用请求权,但 《民法典》的见义勇为条
款却缺少相关规定;部分地方立法规定国家在补偿见义勇为者后,享有事后追偿
权,但无任何条文规定受益人在补偿后享有事后追偿权,容易导致真正的责任人
逃脱担责; 《民法典》184条规定见义勇为者完全免责容易导致实质的非正义。
二是司法实践中关于见义勇为存在许多问题。如见义勇为后反被诬陷为侵权,这
是导致公民见义不为的直接原因;再如 《民法典》183条规定受益人适当补偿,
但在司法实践中没有任何规范作用;且对于见义勇为者损害的救济存在多种承担
方式时,没有规定先后顺序,导致责任承担体系混乱。
基于此,我国应完善见义勇为的立法体系,统一各地方立法,确立见义勇为
者同样享有必要费用请求权,完善相关主体的事后追偿权,不仅包括国家对于侵
权人或受益人的追偿权,还包括受益人对侵权人的追偿权,细化见义勇为者的免
责事由,加大其行为时的注意义务。还应保障司法实践中民事责任的合理承担,
加大对诬陷者的民事责任,细化 《民法典》183条受益人适当补偿的标准,合理
1
摘要
分配见义勇为者、受益人以及侵权人责任的承担,以及建立多元化的责任承担机
制,避免见义勇为者的损害得不到救济。只有建立统一的体系才能保证见义勇为
行为中法治与道德的双重建设,使见义勇为继续作为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继续传
承下去。
关键词:见义勇为;民事责任;适当补偿;免责事由;损害救济
2
见义勇为中的民事责任问题研究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2
一、国内研究现状3
二、国外研究现状4
三、简要评析5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5
一、研究内容5
二、研究方法5
三、创新和不足之处6
(一)创新之处6
(二)不足之处6
第二章 见义勇为的内涵及责任承担7
第一节 见义勇为的内涵7
一、见义勇为的概念7
(一)古代法中见义勇为的概念7
(二)现代法中见义勇为的界定8
(三)见义勇为的特征9
二、见义勇为性质的不同学说 10
(一)无因管理说 10
(二)紧急避险或正当防卫说11
(三)行政协助说 12
第二节 我国见义勇为中的责任承担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