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0
PAGE 10 / 12
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水稻大王谢华安
谢华安——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这两者很难对上号。因为他的脸太黑了,手也太粗了,也太没官样了,知识分子的温文尔雅,在他身上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年他回家探亲,耕了一辈子田的父母竟有点不敢相认,说:“你怎么比我们还黑?你小时也是白皙皙的。”一些农民兄弟每每握着他的手,都感到惊讶:“科学家的手怎么比我们耕田的还要粗呢?”
脸黑,手粗,身瘦,是谢华安的体貌体征,是风雨骄阳刻在他身上的印记,用碱水和盐水也无法洗去,因为他是水稻育种人!
靠 15 粒水稻种子起家
对田少人多的中国来说,水稻良种的重要不言而喻,它是提高亩产的
有效保证。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学生在海南岛的一条水沟边发现了一株雄性器官发育异常的野生稻,为水稻杂交优势的利用找到了途径。杂交水稻良种的选育工作随即在全国范围大规模展开。从福建龙岩农校毕业后刚到永安农业学校任教的谢华安,也对杂交水稻的育种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永安农校的工作条件甚为简陋,连必备设施都没有,谢华安就到数十千米外的三明地区农业局借来仪器做科研。1972 年 9 月,谢华安奉调三明地区农科所工作,由此正式开始了痴心不改的育种生涯。
水稻育种受季节制约很大,福建因气候原因,一年只能种两季水稻。为缩短试验周期,全国农业育种专家都选择在热带气候的海南岛做试验。谢华安被选派为福建省协作组成员赴海南。海南的风光旖旎迷人, 但对育种工作者来说,最向往的不是风景,而是阳光和温度。
初踏育种门槛,谢华安总想比别人多学一点,因此经常奔波在各个育
种基地之间。海南聚集了全国各地数十家育种单位,但相距甚远,有的竟达几十千米之遥。在那个交通落后的年代,双脚便成为谢华安的“11 路汽车”。他“驾驶”着他的“11 路”几乎跑遍了所有兄弟单位的育种基地,锲而不舍地拜师取经。虽然人家不管吃饭,每次都得饿着肚子、拖着沉重的脚步回来,而且不时还被拒之门外一无所获,但他还是乐此不疲。
来自江西的水稻育种专家邬孝忠,非常欣赏这位同行后辈的钻研精神, 毫不吝啬地从自己的育种田里拔下一些稻苗给他进行育种试验。谢华 安回福建前夕,他又从保管瓶中取出自己选育多年的 15 粒母本不育系种子相赠。这在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科研尚处于摸索阶段、育种材料 相当匮乏之时,不啻是天大的宝贝,让一无所有的谢华安欣喜欲狂。他把其中的 8 粒种子分给福建同行,将剩下的 7 粒播在花盆里,一粒一盆,放在铁丝网内,细心呵护。就是这7 粒种子,让他发现了杂交
水稻良种组合的途径,为日后培育一系列良种打下了基础。
艰辛的育种生涯
一年四季都能种水稻的海南,虽是育种人的圣地,但当时的育种生活却意想不到的艰苦。开始,谢华安和伙伴们借住在海南岛最南端的崖城藤桥偏僻农村一个仅有十几平方米的集体仓库里,陪伴他们的是无法驱除的蟑螂、老鼠。谢华安还曾遭遇眼镜蛇,差点丢了性命。后来, 一位好心的大妈为他们的安全着想,主动把自家存放棺木的房间借给了他们。小时看到棺材就感到恐怖,可此时这间存放棺材的房间却成了他们读书、写字和吃饭的地方,棺内还是他们保藏书籍、宝贵资料的场所。
育种这一行靠天靠地。一般农民劳作,通常是太阳出来做工,刮风下雨收工,而育种人却不管烈日暴雨都得往田间地头跑,检查水位,担心秧苗水浅了晒死、水深了淹死。年复一年的栉风沐雨,骄阳暴晒,
钢铁也会变色,人的脸不黑才怪!一到杂交授粉时,稻叶的齿就像锯子一样在谢华安他们裸露的手和手臂上锯开一道道口子,天长日久, 双手伤痕累累,皮开肉绽,先是起疙瘩,继而化脓,接着结茧,一双粗糙的手就这么“炼”成了!
谢华安钟情杂交水稻,由于风吹日晒,雨淋水浸,给他留下了重度风湿性关节炎。而过度劳累,生活没规律、三餐无定时,冷热不顾,又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有时胃病发作,疼得他蜷曲着身子坐在田坎站不起来,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冒。严重的胃病给谢华安的工作造成很大麻烦,有一次,不到半年时间,他连续两次因严重胃病引起便血。
品种选育初期,谢华安用数百种不同材料反复进行组合试验和筛选,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一次次提高,在坚持不懈中,孜孜探索积累。1975 年,他和同事们培育出“矮优 2 号”杂交组合,试种时呈
现丰产优质的良种趋势,不料未及大面积生产推广,一场毁灭性的病
害——稻瘟病扑面而来,枯黄的稻株整片整片地倒下,溃烂于田中, 惨不忍睹。妻子、孩子生病都没流泪的谢华安,看到自己和同事们几年的心血被这可恶的病魔无情吞噬,忍不住泪流满面。
祸兮福所倚,对科研工作来说,从失败中寻找出路,就是一种成功。在巨大的痛苦中,谢华安没有泄气,和同事们总结经验,从惨败中学得真经:育种不仅要高产、质优,还要能抗病、抗虫,不抗病的杂交稻在生产上是绝对没有前途的。他的育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