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第1页 个常有文言虚词用法归类配套练习 一、而 1.连词。 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并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而后”、“于是”,或不译。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可译为“假如”、“若是”。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①:吾尝成天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例③徐而察之 表因果:可译为“因此”。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有时也作主语,译为“你”。例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常与其余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 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 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 .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由,后边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何”、“什么原由”。例:何者?严大国 之威以修敬也。 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地方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 要后置。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①:然而何时而乐耶?例②:此间旦暮闻何物,杜 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何”、“怎么”。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例②:徐公 何能及君也?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责,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日:“今日之事何 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依据“以”的不一样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又:何以战? 三、乎 1.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①:儿寒乎?欲食乎?例②: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 乎?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第1页 1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第2页 表度气,可“吧”。例①:王之好甚,国其庶几乎。例②:日蚀得无衰乎 ? 表反气,可“”。例:贵爵将相宁有种乎? 用于感句,可“啊”、“呀”等。 用在句中的停,表舒气,可不。例:胡乎遑遑欲何 ? 2.用作介。相当于“于”。 3.作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的) 四、乃 1.副。 表示接,可“就”、“才”等。例:曰:“肉食者鄙,未能。”乃入。 表示折,可“却”、“竟 (然)”、“反而”、“才”等。例①:今君乃亡走燕。例②:今其智乃反不可以 及。 表示限制或条件,可“才”、“”等。例①:臣乃敢上璧。例②:必以安君,兵乃出。 表示出乎不测,可“居然”。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2.代。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你的” ;也作主,“你”。不可以作。 例①:王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例②:与三矢,其无忘乃父之志。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作用。可“是” 、“就是”等。例 ①:若事之不,此乃天也。例②:当立者乃公子扶。 4.“乃”有作用,“并且”、 “可是”、“却”、“于是”等。例①:非独政能, 乃其姊者烈女也。例②:不子都,乃狂且 (子都,美男子;狂且,狂行笨拙之人 )。例③: 以其境清,不行久居,乃之而去。 五、其 1.代。 (1)第三人称代。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