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建筑 教学目标本章教学课时设定为4课时。其中课堂讲授3课时,课堂讨论1课时。通过本章的学习,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概貌、主要特点和基本分类,把握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重点难点1、本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2、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3、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4、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分类5、中国传统建筑成熟的主要标志课上互动与课堂讨论1、为什么说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成熟时期?主要标志有哪些?教 学 内 容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定位第二节 中国建筑的特点第三节 中国古典建筑的分类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定位一、史前中国建筑的萌芽二、三代中国建筑的起步三、秦汉中国建筑的定型四、唐宋中国建筑的成熟五、明清中国建筑的完善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定位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定位中国建筑,是指以框架式木结构单体建筑和中轴线布局的群体建筑为基本特征,结合夯土、砖石工程的建筑体系。数千年来,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技术一脉相承,自成系统,在世界建筑之林中独具特色,成为建筑史上一颗十分耀眼的明珠。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建筑和古代伊斯兰建筑、欧洲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纵观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全过程,可以看到渊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建筑是萌生于史前、起步于三代、定制于秦汉、成熟于唐宋、最终完善于明清。一、中国建筑的萌芽中国传统建筑有两大基本特点:一是框架式木质结构建筑技术,二是沿中轴主线展开的平面布局原则。框架式结构建筑模型北京故宫“中轴线”式布局示意图一、中国建筑的萌芽我国传统的框架式木结构建筑技术和中轴线平面布局原则的文化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目前所知,早在7000~8000年前,我国长江流域的井头山、河姆渡等文化先民即建造了框架式木结构建筑。较早的中轴线平面布局建筑实例见于辽海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存。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遗迹与模拟复原图示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中轴线”建筑布局一、中国建筑的萌芽干栏式房屋建筑方法是:首先使用木桩或竹桩以及大小梁木筑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其上铺设悬空的地板,而后在地板之上再用竹木、茅草等建造房屋。其上半部住人,下面可以用来饲养牲畜。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遗存中,还同时发现了上百件带有榫卯的木质构件,说明最迟在7000年前,我国就已经发明了榫卯组合技术。这种技术的出现,为框架式木结构建筑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河姆渡遗址房屋复原陈列河姆渡遗址出土木质榫卯构件一、中国建筑的萌芽干栏式房屋的优势在于防潮、防虫。在我国北方,为抵御寒冷,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通常会建造“地穴式”房屋。这种房屋的建筑方式大体是由地表向下挖出土坑,再于地表坑沿围立支柱,最后支柱之上覆盖草席形成房顶。一些房屋下挖的土坑深度接近或超过1米,习惯性称其为地穴式房屋,一些房屋的土坑较浅,甚至不足0.5米,通常称为“半地穴式”房屋。半坡遗址“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模型“地穴式”或“半地穴式”房屋结构示意图一、中国建筑的萌芽地穴式或半地穴式房屋(房址)在我国北方早期文化遗址中极为常见。据大地湾、贾湖、兴隆洼、裴李岗、仰韶等早期文化聚落遗址的发掘情况,当时的聚落布局相对有序,房屋面积大小有别,小型、中型房屋多以大型房屋为核心集中分布。值得注意的是,在仰韶文化新街遗址中曾出土过几块陶砖。这一发现表明,距今约5000~6000年前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先民有可能已经开始使用烧制的陶砖筑砌房屋。兴隆洼遗址房屋分布图(图中每一处方形浅坑即代表一座半地穴式房屋)陕西省蓝田市新街遗址发现的陶砖(距今约5000年)仰韶文化半坡遗址聚落分布图(图中可见中小型房屋毗邻大型房屋所建)一、中国建筑的萌芽我国辽海地区是迄今为止发现较早以中轴线平面布局方式构筑建筑的地区。辽宁喀左县东山嘴遗址,是一组整体布局按南北轴线整齐分布的大型祭坛建筑,中心祭坛与两翼附属设施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第一地点 “女神庙”遗址,是一处由北侧多室主体建筑和其南部的一座单室附属建筑,循同一条中轴线分布构成的建筑群。整组建筑主次分明、宏伟壮观。总体而言,我国早期文化遗存中所见的框架式木构房屋的出现和中轴线建筑布局的应用,为后世传统建筑的起源开创了先河。↑北红山文化东山嘴祭祀遗址采用“中轴线”式平面布局←北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发掘现场二、中国建筑的起步夏、商、周三代时期,随着我国早期国家文明的发展,中国传统建筑也相应地产生了重要进步。此间中国古代建筑进步的主要表现在:一、随着王权的确立,出现了以台基式建筑为标志的官式建筑;二、随着夯土和板筑技术的发明推广,出现了以天子都城、诸侯都城和大夫采邑为代表的城邑群;三、制陶技术的日臻成熟,使砖、瓦等新型建筑材料被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田广林高教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教学课件绪论.pptx
- 田广林高教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教学课件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背景条件.ppt
- 田广林高教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教学课件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pptx
- 田广林高教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教学课件第十章 中国传统民俗.pptx
- 田广林高教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教学课件第十三章 中国传统器物.pptx
- 田广林高教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教学课件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园林.pptx
- 田广林高教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教学课件第三章 中国传统哲学.pptx
- 田广林高教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教学课件第七章 中国传统科技.pptx
- 田广林高教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教学课件第六章 中国传统教育.pptx
- 田广林高教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教学课件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