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检测(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VIP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检测(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5 单元检测(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下列秦始皇的举措,旨在巩固国家统一并顺应时代发展的是(  ) ①“兼并天下”“设置郡县” ②“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③“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④“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兼并天下”,顺应国家统一的时代潮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设置郡县”,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故①是正确的。“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意思是消除各种军事上的隐患,方便了交通和水利的建设,防止原有六国的军事设施如城郭、险塞等,被各国贵族用来作为反秦的据点或屏障,这样做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故②是正确的。“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这些措施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故③是正确的。“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故④是正确的。 2.秦始皇的下列活动,客观上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 ①修阿房宫 ②修驰道 ③筑长城 ④开灵渠 ⑤筑骊山墓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历史活动,其中修阿房宫和筑骊山墓耗费了大量的财富,给人民带来灾难,没有客观积极作用,筑长城、开灵渠、修驰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所以②③④正确。 3.唐太宗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治国理念。为此,在社会民生方面,他强调(  ) ①无为之治,天下息兵  ②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③仁义为本,慎用刑法  ④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 答案 C 解析 ①不是唐太宗的主张;④属于唐太宗政治方面的主张,与民生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排除。选C。 4.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  ) 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 B.攻占澎湖,迫使郑氏政权降清 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 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清代巩固统一的措施。题干材料“大战于乌兰布通”可知应是巩固西北边境的措施。分析选项,A是西南;B是东南;C是西北;D是东北。所以应选C。 5.下列属于秦始皇与康熙帝共同功绩的是(  ) A.巩固国家统一 B.废除分封制度 C.抗击外来侵略 D.建立交通网络 答案 A 解析 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等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准噶尔,抗击沙俄,巩固了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废除分封制度只符合秦始皇,故B项错误;抗击外来侵略只符合康熙帝,故C项错误;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只符合秦始皇,故D项错误。 6.“千古一帝”并非历史学家对古代帝王的严谨评价,但却为近年来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所常用。假如你是这些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史学顾问,那么,你会否定下列哪一编导的剧目策划(  ) A.秦始皇——开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纪元 B.唐太宗——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带入鼎盛时期 C.唐太宗——大唐盛世的奠基者 D.康熙帝——顺势而为,勇立世界历史发展潮头 答案 D 解析 本题应把握三位帝王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特征。康熙帝时中国处于清王朝的所谓盛世时期,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由盛转衰,日暮西山,而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开始向近代迈进,故D项中“顺势而为”的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7题25分,第8题25分,第9题26分,共7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命数年,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二 (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史记》卷八七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分别作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15分) (2)如果你是客卿,你会留在秦国为秦王嬴政效力吗?(10分) 答案 (1)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废止“逐客”令。开凿郑国渠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废止逐客令,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国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 (2)留:秦王能够接受和采纳正确的建议,体现了他英明果断,重视人才,在这样的环境里,客卿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不留:秦王一度采纳逐客建议,郑国也险些丧命,反映出秦王性格的多疑和残暴,留在秦国很危险,不如离开秦国另寻实现抱负的地方

文档评论(0)

165****67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300430140001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