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淡思学校 伍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略读课文来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找出文中的误会和悬念,分析其表达效果。
3.体会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正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的主题。
二、教学设想
本文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文章梗概。能力的养成,需要略读实践,略读后复述故事以及筛选主要内容。小说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发生了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作用效果。最后,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分析理解标题“驿路梨花”的含义。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本文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揭示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也带来一首古诗,想分享给大家,来,咱们一起读一读: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驿路梨花》,标题就出自这首诗。世间花朵万千,作者为何单单描写梨花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彭荆风,走进哀牢山,走向驿路梨花海,看一看它养了谁的眼,暖了谁的心。
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略读课文来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找出文中的误会和悬念,能理解其效果。
3.体会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正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的主题。
教学活动一: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略读课文,回答:这篇小说出现了哪些人物?
“我”、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军叔叔
2.他们因为哪个事物联系在了一起?
小茅屋
3.这些人分别与小茅屋有什么故事?
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过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4.请用自己的话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先请同学以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来复述,再请同学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复述。
二、品读课文,精巧构思
1.那么作者为何不直接按时间顺序来写呢?而需要我们一直去猜测和解疑。这就叫设置悬念,因为有悬念,所以也产生了一些误会。
小组讨论,找出文中的三个悬念和两次误会。
悬念一:焦急时发现小屋,没有人,没有灯,我们的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误会1: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
悬念二: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说不是。到底谁是主人呢?
误会2:我们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也不是。
悬念三:我们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却说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这样设置悬念有什么好处呀?
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我们一起来解决下悬念二吧,请问你认为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为什么?
解放军是建造者,梨花和哈尼族小姑娘是照料者,“我”、老余、瑶族老人是接受帮助并修葺者,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3.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为了帮助他人,这就是雷锋精神。不管是解放军、梨花、哈尼族小姑娘、瑶族老人,还是“我”和老余,雷锋精神都在他们身上传承。
师板书:雷锋精神代代传
三、赏读文章,情感升华
1.在云南边陲,这里不仅情美,景更美。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自己找到后,小组交流。
⑴“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⑵“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花瓣,营造了美好的意境。
⑶“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⑷“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结合,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⑸“我望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肯尼亚建筑市场行业报告.pptx
- 浙江杭州余杭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3.pdf VIP
- 人工胆囊、人工胆囊设备和人工胆囊在胆囊手术中的应用.pdf VIP
- 重力与弹力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VIP
- 胃癌的诊治现状与进展.pptx VIP
- 数控压装压力机 第2部分:技术条件.docx VIP
- 【课件】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课件-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VIP
- XX医院职能部门监管手术、麻醉授权管理督导、检查、总结、反馈及持续改进记录表.pdf VIP
- 电力调度数据网络接入技术规范及网络拓扑图.doc VIP
- ZZGA高频开关整流器使用说明书.doc
文档评论(0)